基于小学语文素养的研学旅行设计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9
/ 2

基于小学语文素养的研学旅行设计初探

林竹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招生考试中心 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

2016年11月印发的《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由此可见,研学旅行作为解决学生实践学习薄弱问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式之一,日益受到学校的重视。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发展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语文学习又无处不在,只要有人活动就有语文,有人活动的场所就有语文学习的课堂,从而使研学旅行与语文学习产生了天然联系,两者结合将会意义更加重大。那么,如何将语文素养与研学旅行有机融合起来,让学校和教师都能根据学情和立足本土,设计出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研学活动,本文试图作以下探究。

(一)基于语言建构和运用,围绕教材内容,设计语文拓展类研学旅行

《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段表述,既表明了语文课程全力以赴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表明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语文研学旅行是与语文课堂有着密切联系的互补实践学习,是行走在现实场景中的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入研学旅行,不仅可以将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还可以借助针对性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因此,教师在以教材为根本设计研学旅行时,需要找准教学内容与研学活动的契合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围绕单元专题、故事中人物形象、古诗的写作背景等挖掘教材中研学课程的要素,进行主题研学。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之后,为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三国文化,可带领学生到罗江三国旅游胜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活动前,教师给每名学生分发《知途·玩转“三国”》研学手册,让学生提前收集资料,对三国历史与乡情乡貌有初步感知;行进途中,教师再以趣味性的讲解活动让学生更多了解三国文化和三国历史,并带领学生依次游历金牛古道、参观庞统祠、游览落凤坡、点将台等经典三国古迹,领略古蜀文化魅力;最后让学生开展研学旅行自我评价,交流感受,填写研学手册。整个研学过程通过读、听、讲、悟“三国”达到知行合一,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

(二)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校本课程,设计语文特色类的研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传承、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等技能性要求,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卓绝智慧,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设计此类研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校本课程、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及各类社团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规划。 如某小学建设以“慧雅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学校在每年9月开学伊始,都会组织新入学儿童到德阳孔庙公园开展“开笔启智、礼润人生”主题研学活动。学生随研学老师进入孔庙参观和聆听讲解,面向圣人像行礼,正衣冠、拜圣人、拜恩师、拜长辈、点朱砂、击鼓鸣志、启蒙描红、齐诵《三字经》,通过一系列仪式象征着孩子们即将踏上求知之路,也预示着中华礼仪文化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再如,某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为学生购买了大量做灯笼的材料和工具,校园内人人做灯笼,班班挂灯笼。正月十五学校和社区在湖边上联合举办了“灯笼文化节”,带领学生前往开展“观灯笼知种类”“探灯笼寻来历”“赏花灯猜灯谜”等研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研究感兴趣的内容,发挥其创新才能。

(三)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依托实践基地,设计语文实践类研学旅行

让学生学会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是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去体验和感受,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课程计划》指出:“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以此为导向,市区某学校就充分利用省市区 20余家社会单位资源,设计出适合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中小学语文学科研学旅行活动。 低年级春天游学“石刻公园”,感受巧夺天工的东方魂、中华魂的神奇韵味,领略自然的万千风情,观赏今日智慧之神,感受当代艺术奇观;秋天游学东湖山,和大自然做朋友,通过收集不同植物的叶子制作粘贴画,探寻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 中年级春天走进东升农场,深入了解24节气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感受科学种植,体验采摘乐趣;秋天来到孝泉孝泉古镇,参观了气势恢宏又古朴宁静的姜孝祠、三孝园内始建于汉代的龙护舍利宝塔,认真倾听了“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等千古流传的典故,近距离的感受家乡值得弘扬的传统文化。高年级来到“三星堆”,探寻古蜀文化,共同领略青铜铸就人间神国的神秘风采和神奇韵味;走进“成都科技馆”,了解航天知识,探寻生命奥秘,认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语文学科研学旅行把丰富的实践基地当作课堂,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持续提升其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四)基于思维发展和提升,结合假期出游,设计语文场景类的研学旅行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培养智慧的人,是语文学习的归宿,也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因此,语文教学要利用一切可用之机弘扬科学理性精神,培养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与课堂教学相比,假期出游既是亲情洋溢的家人相聚时刻,更是行走在现实场景中“手脑并用、情知一体”的浸润性、体验性学习机会,师者如能对之有效把握,便能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发现、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策划、构建思维导图和学会解决困难,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而没有做”或“在课堂上无法做”的事情。因此,教师可在节假日前夕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外出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爱好和语文综合实践学习需要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学生参考。在了解不同学生不同外出计划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其做好详细的外出攻略,巧妙的将学习任务置于旅行情景中,并对学习点进行取舍和选择,不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具体学习任务可以单元时间和活动景点来划分和确定。出游归来,教师要及时通过班级交流会、出游作品展示、小小导游说等活动对学生出游成果进行展示、分享和评价,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研学旅行与语文素养相融合还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教师作为语文研学旅行主要设计者,其谋划力和实施力直接影响到研学旅行品质和效果,需要不断加大学习,树立大课程观,善于挖掘和整合校内外、区域内外的各种资源,使其为我所用。学校在研学旅行组织实施中,也要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把精选后的最优方案提供给学生,以发挥研学活动的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