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中思政课“6+1”课堂教学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1
/ 2

浅析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中思政课“ 6+1”课堂 教学方法

王华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端为出发,以提高供给质量为抓手,运用改革的办法对供给端进行结构性调整,使生产出来的东西能满足个人需要,从而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6+1双主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充分借鉴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供给质量,做到导学环节新颖化,自学环节深度化,议学环节生活化。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1课堂,思政课教学,教学方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端为出发,以提高供给质量为抓手,运用改革的办法对供给端进行结构性调整,使生产出来的东西能满足个人需要,从而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思政课课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端入手,通过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使各个教学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高思政课的教学中的全要素生产率。

回顾人类发展历程,经济、政治、文化总是相辅相成,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势必影响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催生着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诸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杜郎口教学模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这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风暴中,我校在借鉴石家庄精英中学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6+1双主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双 主”,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环节。其中课内分为“导学、自学、议学、展学、评学、习学”六环节,课外环节即固学,其中,教师的“6+1”主导表现为“导出目标、学案引导、问题指引、启发指导、点拨引领、评价反馈、反思提升”,学生的“6+1”主体表现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展示质疑、归纳总结、达标检测、复习巩固”。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学模式存在教师端和学生端的供需错配问题且严重影响着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期望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经济理论探寻6+1双主教学模式的教师端的教学方法。

  1. 导学环节新颖化

导学环节是6+1双主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开端。良好的开端将为后面课堂环节的顺利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入是思维的起点,自然巧妙且富有新意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创造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整堂课既趣味盎然又富有实效,为后期教学供需的有效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思政课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结构性的限制,学校的教师们所采用的导学方式单一化,多数采用传统的温故知新法。“6+1”双主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求高中思政课教师们务必重视课堂导入形式的多样性和导入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可以采用情景创设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情感感悟法等,以充分发挥导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进行“国家财政”这一框题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探究问题“2020年我国治疗新冠病毒的费用全部由国家兜底买单,国家买单的钱从何而来?”导入新课,这样生活化的情境既能引人入胜,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又能紧扣教材,为后面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的方向指导,并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生根。

  1. 自学环节深度化

自学环节即学生的自主预习,也就是学生的自读与深思。这一环节学生要认真看书,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这一环节对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主性要求较高,因而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确保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紧张、高效。就高中思政课而言,这一学科具有理论性与逻辑性并存,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课堂行为主要是看书。然而,漫无目的的看书只会使这一环节的效果事倍功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虽然将学习目标告知了学生,但部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还存在困难。

高中思政课教师在这一环节不仅仅要给学生展示学习范围、学习内容,还应该巡视学生,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的予以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指导,确保每一个学生能够认真、紧张、高效自学,同时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好习惯,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在自学中善于思考、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1. 议学环节生活化

议学环节即小组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6+1”双主教学模式的鲜明特征。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提纲,采用站立式的讨论形式,进行充满激情的讨论。议学环节强调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小组、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双边多向互动,从而使整个课堂构建出动态、立体的交流网络。这一环节在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认知水平的提高、集体观念的增强以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在导学提纲中设置的问题难以被学生所理解,从而抑制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陶行知对教育与生活关系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屮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要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高中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将理论化、抽象化、逻辑化的知识生活化,使教育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高中思政课教师可让导学提纲的设计更加生活化、情境化。例如,在进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题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到了年终,某某学生父亲所在部门的业绩总额在公司遥遥领先,公司为表扬和激励该部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决定拿出5万元作为奖金。而对于这笔奖金该如何分配,该同学父亲所在部门的同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自己是月光族,应该多分一点;有人认为这5万奖金应该大家平均分配;有人认为应该按照对业绩贡献的大小来分配;”让学生利用放假的时间,采访自己的父母或者小区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汇总整理采访资料,并推荐一种本小组认为的最合理的方案,同时说明理由,这既有利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和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