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不能丢

/ 2

勤俭节约不能丢

朱鲤荔 指导教师:黄建地

福建省仙游县龙华中学高二 (5)班 福建 仙游 35 1200

提到“勤俭节约”,我们耳边回响的是一句句随着时间流逝却依然绽放出哲理光芒的名人名言。像《尚书•大禹谟》中提到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像《墨子•辞过》中提到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像《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还有《宋史•范纯仁列传》中提到的“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这一句句言论都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观念:勤俭、节约。

人们是这样想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像众所周知的史学家司马光,其虽然成就卓著,但一生也过得俭约而质朴。司马光教育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在司马光言传身教的教育与引导下,他的儿子司马康也因为人廉洁、生活俭朴而备受后世传扬、赞颂。

像宋朝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朱熹虽位居高官但却一生安守清贫。历史上留下了这样一个关于朱熹勤俭的有趣小故事:一天,朱熹前往已经出嫁的女儿家中看望久久未见的女儿,但因家中贫困,女儿虽留父亲在家中就餐,但也却只能为父亲准备一些简单的饭食,摆放到桌上的是仅仅只是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但朱熹并未介意饭菜的简陋,反而劝慰女儿“俭朴度日才是好家风,对于饮食无需计较太多”。同时,朱熹还针对这一次的经历赋诗一首“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再看看我们伟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他们更是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他们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建国稳定之后,从来不曾要求饮食上的精致,总是粗茶淡饭,毫不铺张浪费;至于身上穿的衣物,更是从不追求新奇、好看,他们的衣物鞋袜等总是穿了又穿,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代伟人们都尚且能做到如此,足可见其对于勤俭、节约理念的重视与践行。

……

这样将勤俭、节约记在脑海、落实于行动的故事太多太多了。短短的时间内我们总是列举不完,叙述不尽。这些故事留给我们以深刻印象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极大的熏陶与感染。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勤俭、节约好像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看来,勤俭、节约早已经是过时的了,现如今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我们有吃不完的粮食,买不完的商品,哪儿还需要像古时候的人们那样时时刻刻将勤俭、节约挂在嘴边、记在心间呢?就当前来看,持有上述理念的人不在少数。

那么,先让我们看一下如下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吧:

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尚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以及困难群众仍旧在温饱线下挣扎;

再具体到城市上来,据相关统计,仅杭州这一城市每天的餐厨垃圾就高达1.2万吨,而只需要三四年,这些由浪费所产生的餐厨垃圾就能把一个大大的西湖填充满;再来看看北京,仅是洗车这一项生活用水,其一年的耗水量就相当于将近6个北海蓄水量的总量;

再来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不到的小细节,据统计,仅电视这一家用电器的待机用量,其一年的待机消耗电量就相当于我国几大火力发电厂的总发电量;还有随处可见的小小包装袋,别看它们毫不起眼,全国仅每天买菜就需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

……

这些夸张的浪费现象背后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的推动下对勤俭、节约的放松与忽视。

对此,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番,我国是有着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任何微小的浪费乘以14亿,那就相当于一个天文般的数字,这一数字令人发指,也促使着我们必须要做出积极的改变。

对此,党和政府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习近平书记更是针对“勤俭、节约”给出了自己的一番理解与看法“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程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作为新一代沐浴在幸福阳光下的学生,我们也应当积极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对勤俭说“Yes”,对浪费说“No”。

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如下生活中的细节入手:节约水资源,生活用水要多次利用,最大限度上将水资源浪费降到最低;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外出就餐时吃不完的食物要尽可能地打包回家,减少餐桌上食物的浪费;节约用纸张,作业本上的纸尽量双面使用,不让纸张成为我们的浪费源;节约用电,随手关掉不用的电视、电脑、空调等电器,避免让其在漫长的待机过程中消耗掉不必要的电量;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必要时可以用循环多次使用的布袋代替……

我们要知道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仍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去帮助,我们没有权利浪费。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形成忧患的意识,将勤俭、节约贯彻、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勤俭、节约的美德才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发展下去的永恒时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惟愿勤俭、节约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