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四字真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2

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四字真诀

李锦祥

浙江省缙云县长坑小学,浙江 缙云 321400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作为小学素质教育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似乎成效不高,课堂的低效率以及教学策略手段的单一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流于表面,学生并不能做到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甚至很多时候相关课程成为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展示。面对当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参考先进教研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给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四字真诀——“听”、“说”、“写”、“做”,从课堂到生活,从理解到践行,从而真正发挥素质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小学;实效性;素质教育


前言:法律是社会成员行动的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而道德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小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开端,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像航船起航前方向的定位,方向正确才能扬起风帆,才能到达目标的彼岸;所以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应该要被重视对待。加之,近年来频繁爆出未成年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件,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问题也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成为了相关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这些新形势、新状况无疑对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形成了倒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重视度,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得学生树立起敬畏法律、崇尚道德的正确价值观。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需求,更是和社会建设和国家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当前道德与法治相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被总结为两点:一是不重视;二是缺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被轻视很大程度上的过失在相关任课教师身上,就像体育课、音乐课总是被替换成语数外等主要的考试科目一般,道德与法治课程也被视为是不用考试、和成绩无关的所谓“副课”。名称上的“主”“副”之分就已经可以看出教师态度的区分,而反映到实际教学中那也必然会是厚“此”薄“彼”;老师尚且如此,就更不必指望学生能以多么认真的态度去对待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的学习了。

从课程本身来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着说教性强、理论知识多的特点,表现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要做的,而什么又是不应该做的,涉及到法治相关的内容时又会表现为法律、法规等理论。而更成问题的是,许多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仍然秉承一贯的主导身份,使得面对本就枯燥乏味的知识教授染上了令人难以忍受的说教姿态和刻板模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多是心不在焉地、被动地听讲,兴趣不高,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只能是差强人意,难以真正实现此类素质课程对学生身心的洗礼作用和人格的塑造作用。

以上概括出的两个问题具有典型性,但远不足涵盖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但足够使我们意识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出教学策略提供方向上的启示。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四字真诀

1、听:提高课堂效率

学校所提供和打造的课堂环境在义务教育的初阶段,尤其是小学,具有信息化时代其他教育渠道所不具备的即时反馈性和整体性等优势。因此,负责小学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的老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第一性,并且根据现存问题对症下药,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设计各种课堂环节来切实激发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课堂的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妨“就地取材”,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做背景,以学生们的共有生活经验为例子,将课程要求的社会道德规范融入进去。比如,为了让学生明白在公共场合应注意不要大声喧哗,要遵守公序良俗的道理,就可以结合学生们在学校阅览室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回忆自己在阅览室时曾经感受到的那种安静平和的环境氛围,让他们设想这样的一个情境:他们自己在阅览室阅读一本自己很喜欢的故事书,却总有同学在跑来跑去或者谈论说笑,他们会不会很困扰?在得出这样的体会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在阅览室要保持安静是一种每个人都应做到的文明行为的道理,而且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他们会更容易信服。

2、说:开展讨论交流

说,就是要学生们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分享感悟。在听课之后,让学生说,就是一个将课本知识和教导“化为己用”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是知道教材上的内容,简单做到照本宣科,这还不是知识的内化,只有让学生自己对问题产生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说出来,才算真正实现了知识内化的第一步。

讨论的主题可以基于课程内容结合时事,比如“扶不扶”问题。在展开讨论的时候老师要把主动权和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是也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们以客观的、具有道德原则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一下社会事件,帮助他们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写:记录心得体会

“写”和“说”的目的是一致的,是推动学生知识内化的一体两面;不同的是,“说”侧重于即时的交流,而“写”是长期的记录。具体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厚本子,每一天都要求学生对自己这一天里的思想品德表现做记录,每两周做一个总结,并安排学生在课上展示。这种长期的思想记录总结,和道德养成的规律是相配合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也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自律和自省。而且这种“写”的活动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老师和同学又能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对于学生的写作概括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4、做:践行教学成果

任何学习都讲求知行合一,而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目的更是为了实现守法行为和道德实践。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既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也为学生在生活中自行实践道德观念和守法尊法意识起到了示范作用。

例如,在周末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养老院或社区组织开展“送温暖,给关怀”的志愿活动,让学生在为准备节目、陪伴老人的实际行动中感受到践行尊老爱老优良传统美德的良好体验,油然而生的自我尊重和光荣感会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若是能落到实处,对于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妨借鉴以上的四字真诀,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崔金锐.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2020(34):164.

[2]徐立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6):65-67.

[3]董海霞.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策略研究[J].家长,2020(2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