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运用史料教学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1
/ 2

初中历史运用史料教学的探究

朱少龙

江苏省淮安市南陈集中学


摘要:历史教学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史料的运用,既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也要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史料搜集 教学运用 能力培养


历史课程标准(2011 版)中明确提出了“技能目标”:要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一定要史料的运用,一方面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饱满,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有了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习的能力。

一、对史料的认识

1.何谓史料——所谓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

2.史料的分类——依据史家对史料的分类,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视频史料等多种形式。

3.史料教学在教学中的基本作用

美国学者认为:史料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气息,加深对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使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英国学者认为:有助于进行说明,发展想象力,澄清旧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助于发展历史的一般的技能和认识,有助于传达真实感,用作证据进行推断和解释。

二、获取史料的途径

1.从课本中获取。部编教材加大了对相关史料的摄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好这些资源。

2.教师要加强学习。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储备下丰富的史料,充当学生的史料库。

3.利用好网络和学校图书馆等身边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搜集相关史料,在上课前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并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一些史料。

三、课堂教学史料运用的实践

1.依据课程标准,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上的史料。部编新教材增加了“相关史实”和“课后活动”等内容,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史料资源,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历史结论与这些史实联系起来。比如在讲授蒙古与南宋对峙时,课文是这样讲述的“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同学们读到这里绝对是不相信的,这怎么可能呢?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史料佐证,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这时,我对同学们讲,请大家仔细阅读旁边的史料,然后给大家解释蒙古与南宋对峙的原因,当学生读完史料后恍然大悟。史料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特征。

2.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适当补充部分史料。教材受篇幅所限,往往重论轻史,史料佐证不足,显得不是那么完美。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适当补充史料,把史料引进课堂,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举例: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通过这段史料的补充,把邓世昌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决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为之震撼,这个时候也就不需要过多的将如何向英雄学习等等的话,学生完全会发自内心的去崇拜他,向他学习。育人就通过这段史料而潜移默化的进行了。

3.结合教材,针对不同史料,巧妙设计问。史料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史料的引用让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也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引用史料,更要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对引用的史料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一课时,需要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进行全面的评价。

材料1.唐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评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秦爱纷奢,人亦恋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砂。。。。。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材料2.“秦王怀念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费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司马迁《史记.秦皇本纪》。

材料3.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高度评价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教学时设计了如下问题:

(1)请说出司马迁和杜牧评价秦始皇的史实依据。

(2)明代大思想家李贽什么会对秦始皇作如此高的评价?

(3)出现如此截然相反评价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怎样评价秦始皇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问题(1)(2)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良好思维习惯;问题(3)要引导学生收集、比较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从中引出推论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史料分析能力。运用史料教学,就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与整理,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讲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评价洋务运动时,可引用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提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在什么事件后的自我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具体指什么事情?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层层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取材料中的中心意思,就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有了一个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有些史料生僻、难懂,初中学生有时难以从材料表面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如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提问:这两首诗提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威名赫赫的皇帝是谁?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材料二讥讽了这位统治者的哪一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材料二的“山东乱”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何地?人物关键词“秦王”,地域关键词“坑灰”“山东”等,这样就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等这些有效信息提取了出来。

 总之,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史料→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史料教学,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史料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提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同时,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