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悟,品诗词之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1

以读促悟,品诗词之妙

程杨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古诗词教学重在创设适宜的自然情境,让学生感知诗词的文字美感,画面美感,哲理美感。但古诗词的语言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何拉近学生对古诗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缺少方法引导。罗才军老师的《浪淘沙》一课,给了我诸多启发。

一、入情入境,感黄河之汹涌

罗老师课前播放了一个黄河的视频,波涛汹涌的河水,雄浑壮观的气势一下子铺陈在学生面前,快速进入对黄河的感知中,如临其境。随后,罗老师要求学生尝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自己视觉、听觉、感觉中的黄河,将视觉的冲击转为更立体的语言表达,全面感受黄河景象的波涛汹涌。为《浪淘沙》的学习创设了适宜的自然情境。

二、自读自悟,明古诗之基调

1.层层推进,读中有悟。古诗词教学的第一要义是反复诵读。只有在不断的自读自悟中,学生才能品悟其中韵味。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总是很吝惜朗读的时间,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够透彻,模棱两可。罗老师很愿意在诵读上花功夫,因此学生呈现出来的古诗诵读层次也是不同的。从最基本的正确、流利朗读,到把握平仄的有韵味朗读,再到带着画面感的有意境朗读,层层深入的不只是朗读,更是学生对古诗的品悟,读中有悟,带悟而读,画面美感油然而生。

2.形式变换,走进古诗。去掉景物读,保留景物人物读,行书字体读,行草字体读,朗读形式的变换设计,并没有流于表面,为读而读。仔细品味,会发现罗老师的设计之巧,不仅在生动的变幻中,落实了要求背诵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挑战兴趣,而且逐步拉近了与诗人的距离。学生会发现行草的书写,最能体现整首诗的基调。

三、对比探究,品语言之精妙

古诗教学中最难突破的就是语言的品味。罗老师通过两个对比,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其中的语言奥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之水天上来”……罗老师首先出示了几句描写黄河的诗句,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一写黄河就会让人感受到气势磅礴。学生在对比中,会清晰快速地找出诗句中的奥秘—适度夸大景物,描写其他的景物衬托,运用虚指的方法。随后揣摩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比较不同之处。罗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梳理出:写法上虚实结合;内容上既有现实又有想象,情境交融;感觉上前面气势磅礴,后面安静祥和。

两个对比,给了学生解开古诗奥秘的钥匙,启发他们自己探究发现,并勾连之前学习的古诗内容,梳理总结出《浪淘沙》的语言特点。

四、结合资料,言诗人之远志

借助资料感悟作者情感是学生五年级习得的阅读方法。罗老师在教学时,阅读方法渗透的意识非常强。比如在感悟作者情感及志向时,便通过两则材料,让学生快速阅读,结合古诗,说一说读出了怎样的刘禹锡。学生感知到诗人逆境向上的情感后,再次品味诗句,悟出忧国忧民的志向。

罗老师整节课的设计学生立场非常清晰,方法指导到位,古诗学习深入。以“景象、语言、情感、志向”为抓手 ,逐步走进诗词情境中,走进诗人刘禹锡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