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大班美术区域活动《家乡的老房子》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大班美术区域活动《家乡的老房子》为例

刘焱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幼儿园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家乡——南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人杰地灵,底蕴深厚。如何让幼儿在家乡文化资源和大自然资源的交互作用下探索、游戏、创造、表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提升幼儿审美情趣,充分体现本土文化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这一点对于幼儿美术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相反国”主题活动中,黑白相间的家乡老房子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引发了好奇。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在这质朴而又古老的建筑中感受体验、分享交流、表达表现,锻炼和挖掘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建构创作经验。

关键词:本土文化、美术教育、审美、家乡的老房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家乡——南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人杰地灵,底蕴深厚。如何让幼儿在家乡文化资源和大自然资源的交互作用下探索、游戏、创造、表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提升幼儿审美情趣,充分体现本土文化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这一点对于幼儿美术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相反国”主题活动中,黑白相间的家乡老房子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引发了好奇。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在这质朴而又古老的建筑中感受体验、分享交流、表达表现,锻炼和挖掘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建构创作经验。下面,本人以大班美术区域活动“家乡的老房子”为例,谈谈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一、到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环境中去,提高幼儿的审美判断。

《纲要》提出 :“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让孩子们直接深入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更能扩大孩子们的眼界,丰富感性经验,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满足远远超过作品本身的价值。

1.选择富有美感的环境资源,增强幼儿对美的感受力。

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重要,一个对美不会欣赏的人,很难能创造出美丽的事物来。我们要把孩子们带到真实、自然、优美的环境中去,才能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生活、认识世界。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本土文化,我们来到建瓯湖头村,一片极具古民居建筑风格的乡村,黑白分明、飞檐翘角,颇具艺术感。在这里,孩子们边走边看,你一言我一语,找出了这些房子的独特之处,用相机和画笔记录下了它们的美。

2.融合多种观察形式,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要把户外情境中美丽多姿的生活、环境反映到艺术作品中,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发现。观察能让孩子获取更多关于身边事物信息、丰富表象、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基础,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当湖头村里圆形的拱门,梭形的窗户,各种雕刻花纹……这些局部细节,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和兴趣时。可以让孩子们找找哪一扇窗美,美在哪儿?哪一道门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也可以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例如: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去观察;比一比老房子和现在的房子的不同。有了方法,孩子们观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3.搭建家长合作互动平台,支持幼儿寻找和发现美。

当孩子们对“家乡老房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便学会主动去寻找和发现身边的“老房子”。这时,家长的支持可以让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广阔,他们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了“家乡的老房子”。在这个自主的寻找过程中,不仅陶治了孩子们的性情,培养了耐性,也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

二、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幼儿的创意实践能力。

多种形式的美术创作能激发幼儿学习欲望与学习积极性,提升美术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使美术活动成为培养与提高幼儿创意美术能力的重要平台。

1.开展形式多样的写生活动,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通过写生的熏陶和培养,能使幼儿更加贴近老房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感受老房子的美丽奇妙。现场写生活动中,幼儿喜欢坐在一座房子前提笔就画,作品多呈现的是一栋房子、一道拱门、各式各样的窗户等局部我征,多为近距离的“老房子”。

虽然写生作品中多关注局部特征,但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闽北地区老房子图片很多都是整体的“老房子”。因此,图片写生能帮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房子”的远景。我们利用张贴、悬挂等方法共同布置“家乡的老房子”摄影展,通过进一步的欣赏与感受,幼儿呈现出了更多的远景写生作品,从比较单一的独栋建筑,进展到了成片的建筑,并呈现出不同的视角。

2.创设适宜的环境,营造美术活动的氛围。

幼儿美术教育不应是枯燥的美术知识灌输和美术技能训练,而应是能让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创作活动。我们在班级布置了富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展示创作区,这里有孩子们收集的老房子图片,绘画作品,写生照片,家乡建筑的古诗词。浓浓的家乡氛围和悠闲雅致的格调仿佛时光倒流,孩子们轻声细语的讨论感受、创作表达。

3.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的美术创作。

材料能激发儿童的创作意图,每个材料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老师,除了外围环境上的渲染还必须有材料上的支持。在“材料加油站”中,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准备各种不同的笔:毛笔、排笔、记号笔、炫彩棒;不同材质的纸,图画纸、宣纸、卡纸、牛皮纸、黑板纸等。

这天周禹啸拿起前阵子玩拓印画的积木沾了黑色的颜料在纸上一盖:“黑色的屋顶变出来了!”孩子们纷纷效仿……当积木与黑色颜料在画纸上变成了“屋顶”时,画纸上黑与白的笔墨神韵,与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建筑的意蕴相契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水墨画的意蕴美。为满足孩子们拓印添画想象创作的需要和兴趣,我在“加油站”中又增加了不同的拓印工具,如海绵、积木等,与孩子们一起开始了水墨创作之旅。

4.用暗示、启发的方式,支持幼儿的艺术表现从无意呈现过渡到有意呈现。

孩子们在运用各种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老师可以对孩子们无意呈现出来的作品加以利用和改良,引导孩子们富于作品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积淀。

当孩子们用海绵在纸上拓印满大大小小的方形,可引导幼儿看看这些方块像房子的哪个部分,通过门、窗的添加,一栋栋或高或矮或正或斜的老房子跃然纸上。房子成型了,芳菲沾了红色颜料,在屋檐底下点上了红圆点:“我要给老房子挂上漂亮的灯笼。”教师适时抛出问题:“老房子前,你还看到了什么?”““玉米、小山、黄色的破损的墙……”画面越来越丰富,很快纸张要没空间了。我又提醒到:“没有空间了,怎么办?”于是,大家把作品小心翼翼地抬到旁边的画卷上,铺上新的纸。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以孩子熟悉的地方环境为资源,在本土文化生态整合与美术教育中找到契合点。而后因地制宜,多角度全方位地将本土资源为美术教育所用,促使幼儿融入多种多样的感官体验,对幼儿实施从感觉—想像—情感—理解—创造的生活美术教育。我们不仅要挖掘幼儿本身具备的民间性,把本土艺术独特的表现特征潜意识地灌输于血液中,更应该唤起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关注,全面启发幼儿的心智。

作者简介:刘焱,出生年月:1979年11月30日,性别:女,籍贯:福建南平,民族:汉,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