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模拟 妙解释——在《心脏和血液循环》中建立的解释与模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0
/ 3

巧模拟 妙解释——在《心脏和血液循环》中建立的解释与模型

黄敏 1 张继全 2

1 安徽省绩溪县桂枝小学,安徽 宣城 245300

2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安徽 宣城 245300

一、教学分析:

《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也是本单元的结束课和总结课,将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这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认识了人体的肺等呼吸器官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及其意义。来认识人体的心脏、心跳;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这课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 认识心脏和心跳

心脏的构造是复杂的,如果是深入的去认识和了解心脏的构造,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能完全弄明白的。所以在设计时就是去繁就简,仅仅让学生了解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来认识心脏。通过把拳头反复握紧、松开来模拟心跳,借助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模拟活动,让学生把手上的感觉迁移到思维上,认识到心脏是由肌肉组成的,从而很容易理解心跳其实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是一次心跳。

(二)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

在学生充分讨论“为什么心脏要不停的跳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做反复挤压空塑料瓶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血液通过心脏的收缩、舒张而不停的在全身流动,进而引出脉搏这个概念。然后指导学生去测量自己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测量脉搏和心跳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测量,记录数据,然后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1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呢?”进而出示人体血管分布图,认识“脉”就是我们人体的血管,是心脏的调动,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我们感觉的脉搏。

(三)了解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提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的循环”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汇报,在学生回到的基础上,再去看视频资料。以直观而形象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切的认识血液循环系统。

(四)保护心脏

在做心跳模拟实验的时候,有学生就说了模拟了20次,就觉得手很累,很酸。此时学生已经体会到心脏工作的重要,也能感受到要好好保护心脏。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学生纷纷举手说怎么样保护心脏。最后再播放视频资料,总结保护心脏。

二、教学方法

因为本课概念繁多,知识点密集,加上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在科学上属于解暗箱的课,学生感知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本课采用先从体表测心跳和脉搏入手感知人体内部的奥秘,再利用教学媒体有选择地学习丰富的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再现血液循环的路径。动手实验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依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全员、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主动探究,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和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心脏及血液循环意义。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学准备

心脏模型、空塑料瓶、水、红墨水、脸盆、听诊器、课件、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板书课题)

评析: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告诉我们直接导入,能很快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了学习任务,精神高度集中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实现高效课堂。】

(二)认识心脏和心跳

1.提问: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的?

2.(心脏模型)小结:心脏的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请你握紧拳头,你的心脏大概这么大。

3.提问:你知道心脏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吗?请你来找一找?

4.小结:心脏在我们的左胸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课件出示)

评析:学生能凭借自己的经验,能找到心脏在身体的位置,也能感觉的到心脏的位置,但是不能准确的用语言来表述心脏的具体位置。这时先设计让学生找心脏,然后用课件出示心脏的具体位置——心脏在我们的左胸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事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认识心跳

(1)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 现在安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心跳,谁把心跳的感觉描述给大家听听?

评析:学生描述心跳的感觉,一是可以起到调控课堂气氛的作用,让学生安静,细细体会心跳。将课堂的气氛由“热闹”——“安静”调控,促进“动静结合”,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可以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体会到心脏跳动带给我们的喜悦和希望,那种感觉是一、欣喜的,是高兴的,更是激动的。】

(2)模拟心脏的跳动。

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我们进行一次体验活动来模拟心脏的跳动。

(3)握紧拳头有节奏地收缩与舒张,体会手上的肌肉有什么感觉?(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4).师生模拟。

(5)汇报。

(课件出示心跳)小结:当我们模拟心脏跳动时,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一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一次心跳。

评析:课件出示的心脏随着“收缩”、“舒张”而发出的“怦怦怦”的强烈的跳动,将我们在体外感受到心跳的声音强化,通过声音刺激学生对心跳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身体内另一个世界是那么的丰富而强劲的。多媒体的“形、声、色”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深切的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

(三)认识心跳的作用

1.提问:心脏为什么要不停地跳动?心脏不停跳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

2.示范讲:在水中反复挤压塑料瓶,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出示实验注意)

3.分组实验。

4.各组汇报、交流。

5.小结:心脏就是人体的泵,它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 (出示心脏跳动作用的视频课件)

评析:课件出示的心脏跳动作用的视频,将心脏功能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很形象的认识到心脏的功能,将这些复杂的知识,运用多媒体展现出来,既快速又有效。同时也又将本课的重点很好的分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6.我们还能在身体的其他地方感觉到心跳吗?那我们就来测测心跳和脉搏。

7.如何测量?(课件出示测量注意事项)大家一起测心跳和脉搏次数,测得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你发现了什么?

8.汇报、交流。

9.讨论:为什么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呢?

评析:通过学生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l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让学生思考“为什么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呢?”,通过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再次激发学生去探究。】

10.(课件出示人体血管分布图)讲述: “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它遍布我们全身。心脏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血液就是这样在全身不停地流动。红色的血管代表动脉血,含氧量高,跳动时强烈些,蓝色静脉血含氧量低。

五、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1.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流动?血液又是怎样循环的?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血液循环) .

3.(课件出示)小结:血液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将肺部吸进的氧气和从小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排出体外。

4.为什么运动之后,呼吸、心跳同时加快?

六、讨论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

1.心脏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评析:学生在一开始的模拟心跳20次实验中,就感觉到手很酸,很累……学生已经在潜意识里就发现了心脏工作的繁重。所以这时让学生说说保护心脏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也纷纷说出保护心脏的妙招。】

2.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3.小结。

总评: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科学“过程与方法”训练的重点。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心脏和血液循环”,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都是在我们身体内部进行的,心脏、血管等内部的器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如果能够借助合适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展示其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在本教学设计中,黄老师安排了以下几个模拟实验,让学生在灵巧的模拟过程中,建立科学而巧妙的解释。让学生在模型的的基础上,在描述模型的本质特征,建立科学的解释,将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认识从一个具体到抽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飞跃。

1.心脏模型——直观解释

首先让学生说说对心脏的认识,接着通过心脏模型,直观的让学生对心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描述,逐步形成心脏像一个桃子,和我们的拳头差不多大。最后让学生在身体部位找一找心脏,让学生感受到心脏的位置。

“认识心脏”这一环节借助了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的进行观察心脏大小、形状,。通过学生的眼、口直观的解释,建立了自己的科学解释。将自己所观察到心脏的大小、形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有学生说心脏是椭圆形的,有的说心脏像个桃子,有的说心脏像个核桃,还有的说心脏上面布满了血管….“学生对心脏这些丰富而感性的描述,都是在对心脏模型的观察中发现的。如果没有了这个心脏模型,学生是不会对心脏有那么多的认识的。

2.模拟心跳一关联解释

在“认识心跳作用”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感受心跳、描述心跳、模拟心跳、课件演示心跳……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强烈的心脏跳动,认识到生命体的旺盛!

告诉学生心脏也是由肌肉组成的,心脏的收缩、舒张就是我们听到的心跳。这样就借助了这个模拟实验,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心跳。让学生在这个心跳模拟实验中,将这些抽象而又有关联的内在事物,通过自己的模拟,通过想象而进行了科学而有关联的解释。

3.模拟心跳作用—一形象解释 ‘

通过对“为什么心脏在不停的跳动呢?”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思索心脏跳动的作用。在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时,,引起学生足够的“愤”和“悱”时,再去引导,通过模拟心跳作用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切身体会到心跳的作用,就是促进血液的循环。

4.多媒体介质模型——生动解释

这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个介质模型,让这些重难点凸显而分散,给学生一个生动的解释。

这节课中共有4段视频:心跳的声音、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保护心脏。

在模拟心跳实验后,为了让学生更能感受到心跳,播放了“心跳”声音的视频。随着课件中“怦怦怦怦”的心跳声音播放出来,学生被心跳那强烈的跳动震撼了!看着心脏随着收缩、舒张,心脏也剧烈的跳动,学生都被深深的吸引了,一个个全神贯注的看着,看完后,学生纷纷发出了惊叹:“啊!心脏跳动的真有力,真响呀!”

播放心脏作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心脏作用,使学生由模拟学习进入科学学习和掌握的阶层。随着视频资料的播放,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了心脏工作的过程。

血液循环的视频,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血液是怎么循环的,还知道了.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全身血管的总长是ll万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长河流亚马逊河流的l5倍,可以绕地球2周半。25秒循环一次,一昼夜可以循环3000—5000次。

借助了多媒体,生动的解释了这些复杂知识,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回味无穷……

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借助模型,进行了合理而有效地解释,让学生感受到模型对于解释是有一定作用的,并且也激励学生投入到模型的制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