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作业本》,点亮思辨之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2

巧用《作业本》,点亮思辨之火

陈春芬

浙江宁波镇海蛟川书院


章新其老师曾说过:重编的《语文作业本》具有“与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倡导实践性作业”等特点。新版《作业本》的编写,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目的,创新形式,创新语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能对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进行有效落实,就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分析、批判、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的能力。

那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在新版作业本的使用过程中,怎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制定学习活动展开的规则

在《狼》一课的教学中,以《作业本》“课堂导学”部分甲乙双方对于课文不同主题的认知为载体,设计了“故事的主体是狼还是人”的辩论赛,引导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去探究作品的主题。其实,在这个故事中,不管是狼的贪婪狡诈还是人的谨慎勇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所以,教师在学生选择“站队”、准备“辩词”之前,就要对辩论活动的开展制定明确的规则,提醒学生根据文中的关键语句来说明自己对故事主体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规则如下:1.辩论形式为甲乙双方交替陈词;2.辩论双方可陈述己方观点,也可反驳对方观点,但不可打断对方陈词;3.亮明观点,限时发言。正因为有了这些具体的规则,学生的思辨有了路径,辩论的开展变得井然有序。

生(狼):狼很聪明。他们会团结协作,以“一前一后、缀行甚远”的方式来围攻屠户,而且还以“假寐”来迷惑屠户,虽然最终双双被杀,但不可否认,狼很聪明。所以我认为主体是狼。

生(人):屠户虽然是被动的,但他从不幸遇到狼,到投骨喂狼,再到倚薪御狼,最后要奋起劈狼,表现了屠户由妥协到拼死自卫的心理变化过程,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于赞扬屠户面对凶恶的敌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所以文章主体是人。

《作业本》的活动设计给了学生一个切实有效开展辩论的机会,真正让学生在多种因素的辨析中,体会到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帮助自己通向作者的内心,这绝不是在本子上写出自己观点所能达到的效果。同理,《骆驼祥子》的教学也可以设计“导致祥子命运悲剧的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原因”的辩论赛形式,观察学生闪烁着思辨火花的发言。

二、扩大语言情境适用的范围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课,从作业本中的朋友圈这个形式得到启发,创造性地三用朋友圈。具体做法如下:一用朋友圈,引导学生关注地点的转移,帮助作者完成行程的内容,关注游记阅读的基本着眼点;二用朋友圈,抓住作者马丽华对风景描述的原话,设计了一条表意类似的“朋友圈”进行比较,带领学生归纳出赏析批注的支架,然后利用支架让学生在文字里面真真切切地走了一回;三用朋友圈,回归到了《作业本》设计中对旅行感悟的生发。

这节课以“朋友圈”形式为基点,通过让学生逐渐成为编辑这三条“朋友圈”的作者主体,唤醒孩子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认知:在游记中,不仅要读景,而且要读文章中的人——人的经历,人的感受,人的思考。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又用从“信息筛选”到“语言评析”到“语词运用”的方式,走进了作者。同时,教师不忘“朋友圈”外在表象的背后是人的思想情感这一本质,设置“勾连”作者经历这一情境,帮助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代替作者进行“回复”时,才能水到渠成:

生:旅游很有意义,我见到了各拉丹冬的美景,喝到长江源头的水,旅途虽艰辛,但体验很值得。

生:我亲眼感受到了各拉丹冬的威武、雄武,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此行不后悔。

其实,《作业本》并非第一次引入这种生活中的语境运用,在七年级(上)《猫》一课中就出现过“关于本文的主题,小文和小江在微信上进行了讨论,阅读对话补全语音部分”这样时尚的形式。面对《作业本》中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语言情境,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独立见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语言环境,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三、创设学生学情对应的支架

教学《现代诗歌写作》一课,面对《作业本》所涉及到的大量程序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可以明确把“意象呈现”这一层级定为重点内容。首先,课前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寻找秋天的信物,并在课堂上呈现,唤醒学生对秋的真切感受。第二,基于《作业本》中“意象是高度凝练的、寄寓了丰富含义的形象”这一表述,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意象要选择典型的、寄托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比如学生可以回答从带回的蜗牛壳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蜕变。学生在展示“物”的同时,也言说了当时的“意”。第三,如何将直觉灵感、内心感受与联想想象的内容进行“灵性”表达,需要教师提供较为充分的指导。比如:启发学生“火红枫叶里的秋天,是奔放的热情;丰硕果实里的秋天,蕴藏着甜蜜…”这样将“物象”与“意蕴”结合的实例。这堂课上,教师借助于《作业本》中“用好意象”这一基点,为学生搭建起学习诗歌的基本支架。

制定规则,让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走路”;扩大情境,让语言能力帮助学生“走得更稳”;创设支架,让精准知识支撑学生“走得更远”。新版作业本由原来的知识指向转变为能力指向,对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的阵痛”是不可避免,但是只要我们在心理上悦纳它,备课中研究它,教学上激活它,就能点亮语文课堂的思辨之火。

【参考文献】

[1] 章新其 郑慧 落实统编教材要求 重新认识作业功能 ——《语文作业本》的特点与使用建议[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9. (04)

[2]张爱萍 李灵军 《作业本(语文)》 有效使用的路径探寻[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8.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