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电影东南亚发展现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3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电影东南亚发展现状与思考

王来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摘要现状而言中国电影国际能力传播能力薄弱,其影响力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略显不足。如何将中国优秀电影在国际上更好传播,增大影响力度,说好中国故事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东南亚与中国地理位置相毗邻,在“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下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的深入合作交流,为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东南亚与中国的文化合作交流提供新的交流点。中国与东南亚更应发挥沿线国家传播优势、加强文化软实力传播、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电影;东南亚;


一、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初期传入

中国电影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发展的进度也是相对落后,直到1905评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才宣誓着中国产生了第一部电影。由于发展的历程较为艰难因此中国电影对外输出的传播力度也是非常薄弱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电影才开始对外输出,最先输出的地区为“南洋”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多的也是最为集中的地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1925年,中国影片《孤儿救祖记》(张石川)进入东南亚首先在新加坡上映。随后,如明星影片公司的《玉梨魂》、大中华百合公司影片的《采茶女》等中国早期的优秀电影都传入东南亚并且取得了一致好。

早期的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得到追捧的原因有俩点:一、在此期间东南亚各个国家大多都得以独立,政治、经济、文化也随之发展。电影作为一种软文化,在东南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东南亚电影依然还是处于低潮。由于本国没有自己的电影,流入东南亚的电影大多都是引进外国电影。中国电影因此顺势打入东南亚市场并成为了仅次于西方电影的外国电影。二、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是世界上最多也是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其中大多数华人华侨群体都是因为战乱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选择定居于东南亚,华人华侨对中国电影的热捧很多都是出于故乡的情怀,渴望在异国他乡见到“本土”的人情世故、家国情怀看看中国产生的的好故事,欣赏来自故乡的电影带着一股浓厚的乡愁气息去观看中国的电影。基于这俩点早期的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受到热烈追捧。

中国电影早期的输出更多的是因为导演个人的艺术传播或是影视公司的商业输出,政府干预较少。在这个时期华人华侨的贡献力量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华人华侨作为文化建设的传播者,他们对中国电影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起着推进作用。总体而言,无论是电影数量质量还是在东南亚所取得的电影票房,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初期传入都是非常顺利且成功的。这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的电影产业,传播了中国电影也向东南亚说好了优秀的中国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为俩地合作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的各个行业发展中国电影业迎来了繁荣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更加密切。在党中央领导下出台了多种方针与政策,这些政策方针更有利于艺术界的发展。“双百方针”的推行也使得电影行业内容形式更加胆大丰富。中国推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等外交决策与方针,更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往来关系,推动了双方的文化交流,进而宣传了发扬了中国的优秀文化,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从第一代导演的《渔光曲》《中华儿女》到第三代导演的《白毛女》。从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电影真正意义的从娱乐性中解放出来,使得电影作品中变得有味道有深度在娱乐中发挥了社会功能。在赢得中国观众的赏识的同时这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在东南亚也取得了热烈的反响。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香港电影在东南亚也是受到青睐。香港与东南亚的电影人合作也是非常频繁,呈现大好趋势。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输出速度与数量日益增长。香港电影演员也受到东南亚观众的热烈追捧,谢贤,南红等知名演员也成为了东南亚影迷的人气偶像。单从电影语言种类而言像《香港假期》《范公菊金》《艺术与幸福》等多部合作拍摄的影片都有三种语言翻译,在大陆,香港,东南亚三地放映。从这一角度中体现了中国与东南亚电影合作的大好趋势。

在这一时期中国向东南亚输出的电影达到顶峰。但是东南亚电影在中国的输出还是略显不足。由于东南亚各国的战后重建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加上本身的电影事业的起点晚,东南亚各国电影发展起点不一。东南亚电影事业总体发展缓慢,因此对外输出的力度明显不足。尽管东南亚电影事业发展缓慢,但是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依然可以看到越东南亚电影。东南亚大部分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与中国大致一致,民众想要认知国外世界,电影就是最好的途径。如越南的第一部故事片《同一条江》通过语言翻译在大陆上映,民众就可以了解到越南的风俗习惯与人情世故。因此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种特殊媒介,传播着双方优秀文化,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往来关系,推动了双方的文化交流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在这一时期电影的输出与传入大多都是被政治影响,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友好合作交流互换在电影这一门艺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现状: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需求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秉持结伴不结盟原则与东南亚的关系日益紧密,双方的来往更加频繁。中国摒弃了以意识形态为标准的对外政策,更加注重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输出与传入的限制因素大大减少,电影类型繁多。娱乐片、功夫片、商业片发展迅速。

尽管与东南亚合作日益密切,但是在东南亚地区中国电影的影响力任然很低。归纳其中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中国电影过度依赖华人华侨。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多也是最为集中的地区。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很大程度依赖于华人华侨群体,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取得的票房主要贡献者也是华人华侨。而其他东南亚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并不高。这一现象导致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度都受到了隔阂,中国电影仅在华人华侨群体流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东南亚地区传播,这种过度依赖华人华侨群体的现状急切需要改变。

第二点,东南亚与中国的文化差异。由于语言不一和地域文化差异导致在传播过程中有明显的隔阂障碍。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院线的排片率低,使得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认可度较低。中国电影自身的影响力度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并不是优势,加上文化差异与东南亚地区院线的较低的排片率,中国电影难以与美国好莱坞巨作抗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电影的传播。

第三点,中国电影输出类型单一。尽管中国电影在东南亚输出的环境变好限制变少,对外输出的类型变得多。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与中国电影本身的影响力不足。东南亚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仍停留在以武侠、功夫、古装片为主的风格类型。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电影市场受欢迎的类型相对单一。形成了东南亚观众一想到中国电影则第一时间会想到中国功夫的情形。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的电影却无人问津,只有中国的功夫片才得到东南亚观众的认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功夫片得到了东南亚地区的热烈追捧。如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的系列功夫电影一经公映便几乎打破了东南亚所有国家的票房记录。中国功夫片风靡东南亚,而像其他类型的电影观众就寥寥无几。

从目前东南亚文化消费情况看,中国文化输出的主体任然是政府,主要以宣传为目的,进而加强俩地各做交流,娱乐性商业性的文化消费途径相对而言还不成熟。

四、思考:中国电影在东南亚传播的策略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电影在历经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类型丰富,题材新颖、商业化电影成绩斐然。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的引领下,中国电影得到更多扶持,国产优秀电影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得到一大批忠实的“中国影迷”。

中国文化层面与东南亚地区的交融互通和自古的历史渊源,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具有无以比拟的优势。在“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下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的深入合作为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与东南亚更应发挥沿线国家传播优势、加强文化软实力传播、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基于当前的大好形势,如何让中国电影更好的走出去,如何提高中国电影知名度,如何加大中国电影的影响力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需要探求共通点与共同点。尽管东南亚是华人华侨是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价值观念与中国相对而言极为相似。但是非华人华侨群体的文化差异和观众审美依然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更应该抓住民族互通的特点,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群体的带动效应,利用语言优势,探索东南亚观众的审美取向找到共通点与共同点,分析好东南亚观众的喜好类型,将电影加入当地文化元素,拍出符合东南亚观众期待视野的电影。在此方面可借鉴美国影片《功夫熊猫》系列,美国所拍摄的《功夫熊猫》利用了西方动画技术与中国功夫的完美结合,在选角方面利用大熊猫是中国国宝这一特性,一经上映便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与口碑。这就是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审美与电影的共通点,因此《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功夫熊猫》电影之中就完全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合作之势,可想而知结果是非常成功的。中国电影想要在东南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做到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好自己的资源打造既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电影也要满足东南亚期待视野的好电影,将电影融入俩地文化元素打造一部符合双方的优质电影。

其次,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任需要拓展类型,丰富内容,打造品牌。在东南亚地区东南亚观众对中国电影第一印象就是中国功夫,由此可见功夫类型电影在东南亚观众心中早已经烙下深深的印记也获得了非常高的肯定。功夫片可以说就是中国电影的典型代表作。从李小龙的《精武门》到李连杰的《少林寺》再到甄子丹的《叶问》等等中国功夫片都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一大批的中国功夫影迷。中国更应该努力打造好自己的品牌,让东南亚观众成为中国的影迷。近年来在系列动作电影之中都有中国功夫东南亚动作的融入合作之势。典型电影有《杀破狼2》《杀破狼:贪狼》《叶问外传:张天志》在这些杰出的动作片之中就有中国武打演员吴京、张天志等与泰国动作演员托尼贾之间的功夫合作。体现了中国功夫与泰国功夫的完美融合,激情震撼的打斗画面让中国影迷与东南亚影迷耳目一新,在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地区都取得到了很好的赞誉,也让中国影视演员得到一大批东南亚影迷。东南亚地区对功夫动作片具有崇拜性,在泰国引以为豪的就是泰拳,在年度票房榜上托尼贾主演的拳霸系列曾多次蝉联泰国年度票房冠军。因此可以看出“功夫”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交流的介质。中国更应抓住优势借力打力打造品牌效应与明星效应带动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道路。

中国功夫片在东南亚地区取得成功的同时,中国喜剧也成为了仅次于中国功夫片、动作片的第三类受欢迎的电影类型。早在2008年周星驰主演的《长江七号》就在马来西亚击败了美国好莱坞巨作问鼎年度票房冠军。随后2013年黄渤、徐峥、王宝强铁三角主演的《泰囧》再到2015年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与2016年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等喜剧都获得了东南亚市场票房的肯定。中国在东南亚输出的电影类型也在拓展,口碑与票房也得到了肯定。这些斐然的成绩是东南亚地区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可,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与互通性,为之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巨大的促进意义。

最后,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带动着其他的消费需求。借势“一带一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频繁电影合作的契机,影视旅游是最具特色的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产业。由此,以电影作为媒介,发展影视旅游是一项大工程大事业。在许多的电影之中都会有广告植入,主要在于达到宣传目的让观众记住该品牌该商品。电影也是如此,影视旅游顾名思义就是游客们在拍摄电影的地点进行身临其境的参观旅游,在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的同时发展了旅游业以及进一步刺激其他的消费产生消费需求。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好莱坞的环球影视城。20世纪初美国众多导演在此拍摄电影出品了许多优秀的好莱坞巨作,在获得口碑票房大满贯的同时也吸引了巨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旅游,因此一套成熟的经济产业链由此孕育而生。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在传播文化故事的同时无意识的带动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好莱坞环球影城的经济链模式不仅仅扩大了电影的传播影响力,在推动电影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影沿线其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完全可以参考美国好莱坞的经济链模式,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无论是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还是东南亚电影在中国的输入,在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视野的同时把握好影视旅游这一大工程是相当关键的,对于沿线的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而在发展影视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这不仅仅是从单一的角度发展旅游业,还需丰富各地区影视旅游地点内涵,加入人情关怀,使得影视旅游点自身变得有吸引力,如文化展览,周边手办,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不一样的旅游文化。真正意义上做到电影传播文化,文化带动经济实现双赢。

五、结语

中国与东南亚的电影交流实则是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合作,借势“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契机,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应得到显著提升,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关系将更加密切并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吴杰伟 .东南亚的中国文化消费 [J].东南亚研究,2012(1):102-106.

[2]李亚男.从“南洋”到“东南亚”——东南亚地区名称变迁与中国地区政策的调整[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515-520.

[3]黄会林,朱政等.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2):17-25.

[4]饶曙光 “一带一路”电影的地缘政治与文化构型 [J]. 电影艺术,2019,385(02):67-72.

[5]黄会林,李雅琪,马琛,杨卓凡.中国电影在周边国家的传播现状与文化形象构建——2016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19-29.

[6]胡朝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电影东南亚传播现状与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年21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