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想象,重新认识修辞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6
/ 2


唤醒想象,重新认识修辞的作用

谢婧斐

广东深圳龙华区观澜第二小学, 518000




摘 要:修辞手法和关于修辞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常碰到的,也是小学中年段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到底修辞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做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修辞;想象;教学


一、错误的修辞认识与教学

修辞手法和关于修辞的作用是小学中年段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关于修辞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不少语文老师陷入了误区——“修辞的好处是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三年级的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句,如《花钟》一课中“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睡莲从梦中醒来”“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等;《秋天的雨》中“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笔者发现在教学这些句子时,经过几次引导孩子已经能准确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快速找出这些句式,但是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孩子不得要领,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修辞和巧妙用词,笔者试图通过抓住文本的遣词造句特点引导孩子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表达的好处,孩子找出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雪水汇成小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些句子中用的巧妙的这几个动词;也找到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这几句比喻、拟人句。紧接着的一幕震惊了我,当我让孩子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时,十几个“优生”齐刷刷举手,答案是清一色的“让表达更形象、生动”,接下来的课堂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无趣,师生同累。这便是一概而论教会孩子应试的技巧“这样写的好处是让表达更具体、更形象、生动。” 儿童诗人雪野老师曾说“孩子的想象力都是被语文老师扼杀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需要慢慢去唤醒孩子的想象力了”。

5fb225d2ef876_html_e9a9d702e5d787e4.png

二、正确认识修辞

近年来笔者在诗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体悟到“想象力”的重要,让孩子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真实感受的重要性,让我对修辞有了重新的认识。

我们要对修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关于修辞概念的表述,还是叶圣陶先生讲话提到的——修辞不是修饰。修饰是什么?修饰是比如拿一个白色的碗,很白,很干净,很简洁,但它不美。我在上面画朵花,雕个纹,它作为一种修饰就让它变美了。修辞不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美感,而是“真实”。因为在你的眼中你看到了最有个性,最不一样的特点,需要最真实的去表达,所以修辞是传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叶老用身体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如果写文章写“我很生气”,就不能表现出这个人生气时的样子和状态。但是如果用上修辞的方法写“我火冒三丈,怒发冲冠”,一下就让人非常真实地感受到他生气时候的一种程度,一种状态。所有的修辞,最终服务的是真实而有个性的想法和表达,并不是让文章去好看。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把修辞的教学变成公式化的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抓住句子中最不一样的个性,最不一样的观察角度是什么,而不是去抓那个修辞,不是让他指划了这叫比喻、拟人,然后才知道原来作者想要去表达这种个性,才用上了修辞。如果上课单纯的为了让孩子掌握修辞而进行教学,最后跳到一种模式,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感知能力。这样就会把很好的文章和好的诗中最大的教育价值、教学价值丢掉了,反过来去抓住那些不该抓的东西了。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孩子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方法和态度,然后再来掌握修辞的方法,辅助他来表达,不要本末倒置。


三、“唤醒想象”的教学尝试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个拟人句做范例。笔者把“秋风吹来——”挖空写在黑板上,设置秋天情境,引导孩子回忆“秋风吹来时,你生活中有哪些感受和体验?”起初,孩子仍是茫然的猜测“老师想要的答案”,说出一堆“印象里的标准答案”——“秋风送来清凉的慰藉”“秋高气爽”“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等。笔者想起“要让孩子关注生活本身,留心身边的事物”这一教学思想,于是启发孩子回归到自己身边的故事去发现“秋天”。第一步是让孩子还原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笔者给孩子分享了一个自己生活中的场景——某个秋日午后,笔者在深圳音乐厅的大平台上喝咖啡时,看到对面莲花山公园放风筝的场景以及这个场景带来的心情体验。此时,课堂渐入佳境,有些孩子已经能慢慢走进“真实”,开始诉说自己生活中秋天的场景。第二步,引导孩子从一个新鲜的角度去回想“秋风吹来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孩子去想象画面,表述画面感。孩子们开始尝试,说到“地上的落叶的被吹跑了”“桌角薄薄的白纸不见了”“校园里香香的桂花掉落了”“窗帘飘起来了”“旗杆上的红旗飘扬”“在手指在爬着的蚂蚁吹掉了”“地上的灰尘变干净了”“夏天的短袖藏起来了”等等。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思维的闸门被开启了。第三步,回归到作者的文本“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请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秋风最不同的是什么?和我们的关注点有哪些不一样”。让孩子去体会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个性的表达,由此再得出作者使用拟人的修辞的作用——修辞不是为了让语言更加生动,而是让语言更加准确,正是因为作者有了独特的想象力,所以他才需要用上这种修辞,来表达他的想法。修辞是为作者想法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语言去修饰。从学生一开始的“挠头猜疑”到“面面相觑”,再到最后的“争先恐后踊跃回答”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思维被撬开了冰山一角,踏出了“唤醒想象”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曹石珠,小学修辞教学的意义和方法[D] ,湘南学院学报,2015(6):36-3.

作者简介:谢婧斐(1988.9~),女,汉族,广东梅州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区骨干教师、区优秀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