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1

如何使 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陈俊荣

山东省邹平市九户镇初级中学 256211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的。按 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我就 谈谈自己的 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 :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他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讨论其 解,需用到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请出 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人 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 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性的抽象逻辑思维。

总体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一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瓶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行程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行程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性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抽像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
  (3)归纳性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取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发读读意义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他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同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的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是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应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内容的主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都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