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事实性知识的教学设计——“DNA的结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基于核心素养的事实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DNA 的结构”

王娟 1 张小勇 2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610000

摘要:本文以“DNA的结构”为例,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理念,以DNA的探索为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并有机地穿插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通过合作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实施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史、模型建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现阶段生物学科知识主要由事实、概念、规律三部分组成,而要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就需要首先把握事实性知识,并能熟练掌握事实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去深化概念、规律,才能有效提升素养和能力[1]。笔者以“DNA的结构”事实为例,通过介绍科学史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并在模型建构中让重要概念活起来,让学生在自我创造中理解获取DNA分子结构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DNA的结构”位于遗传和进化模块的第3章第二节,该模块是生物学的必修模块,它是普通高中课程的标准实验教科书。本节包括三个部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的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产生。 在得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必修一学习的DNA分子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通过对科学史的探索学习、DNA模型的制作,进一步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不仅巩固了第一节中学习的为何DNA有遗传作用及遗传的本质,也培养了学生的生命观念,结构适应功能;也为后面章节学习的DNA复制、基因的表达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本节课针对于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在高一上已经学习过了DNA分子的组成,同时也在必修二前面章节中对于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DNA的双螺旋结构相对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感知识,尤其对于细节知识的认知不够深刻,例如碱基配对原则的运算、DNA的两条链为何是‘反向平行’等,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适当引导[2]

二、教学目标

①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尝试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③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来探索并逐步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使学生认同科学是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培养学生像科学家合作交流、不懈努力、大胆尝试的科研精神。

④通过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学习,让学生关注DNA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同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建立社会的责任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法、自主合作,模型建构,启发法,帮助学生学习DNA的结构[3]了解其主要特征和碱基配对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思维,并努力在学生活动中实施和增强生物核心素养。

一、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1.以科学史为主线,带领学生学习,思考每位科学家探索的结果、原因,尝试说出DNA的结构特点。

2.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动手操作来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深刻理解DNA的结构构成方式,在模型构建中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

3.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直观教具,使学生从抽象理解上升到感性认知,带领学生理解细节知识: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为什么是“反向平行”,并在习题中进一步深化,落实教学目标[3]

(

提前布置学习任务

二)教学流程

自选图形 5

复习导入

自选图形 8

复习蛋白质形成过程,类比思考DNA的结构

自选图形 6

回眸历史,构建DNA模型

呈现五则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自选图形 14自选图形 13自选图形 12

模型分析

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自选图形 18自选图形 17

归纳总结,思维拓展







(三)教学过程

DNA的结构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关于有关DNA的最新研究和应用,丰富感性认识。



环节一: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

正如已经学习过的氨基酸小分子,种类尽管只有20种的氨基酸是如何构成空间结构多样的蛋白质呢?同学们回忆思考下。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一条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带领同学一起构建此知识概念图,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一变化过程。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复习了蛋白质的形成,那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尝试构建DNA的结构吗?其内部构造如何呢?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

提前进行课前预习,避免陌生感。





回忆并尝试写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通过“问题串”方式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前教师应认真解读课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与学生课前任务,进行准备,而不是让学生空着脑袋进入学习中,始终秉持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先学后教。防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通过复习导入,使学生降低对其结构的陌生感,通过类比蛋白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尝试大胆猜想DNA的结构,激发求知欲,同时利于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走进思考。

环节二:回眸历史,构建DNA模型

DNA的探索历程

椭圆 20 示资料1,1911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莱文和琼斯确定: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并给学生播放关于脱氧核苷酸的微课。通过微课学习学生了解脱氧核苷酸有4种,A、T、C、G。



资料2,1951年科学界普遍认为:DNA是有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长链。并提出思考:脱氧核苷酸是怎么样连成一条链的呢?






资料3,1951年后,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和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现DNA衍射图谱。同时为学生播放关于X光衍射技术的微课进行学习。并提出思考:通过观看视频以及DNA衍射图谱,想一想DNA是由几条脱氧核苷酸构成的呢?

资料4,1952年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大胆尝试构建。(答案多种)

同学们答案不一,思维非常发散开阔。

向同学们播放碱基配对原则的微课进行学习。

播放完毕,给同学们呈现两则资料,并让学生们把之前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

资料分析①:请结合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布方式思考,碱基排列在外部的模型为什么会被否定?

资料分析②:已知X衍射照片显示,DNA双链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请结合以上资料思考,为什么相同碱基配对的模型也会被否定?

同学们思考后尝试在第一次构建模型中进行再修改,并呈现科学资料5,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碱基数据表。

5fa0c258cd191_html_6bb33eaea36e3f69.jpg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应是哪几种碱基配对?

结合五个资料,修正后的模型:5fa0c258cd191_html_aaf949406057c0cc.jpg

观察:两个模型有何区别?

同学们我们回眸历史可以得出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功取决于不懈努力、大胆尝试、热情、执着科研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到学习中,刻苦钻研。

环节三:模型分析

通过自己制作的模型,同学们根据以下思考可以得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吗?

(1)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呢?碱基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 比较不同组的DNA模型有什么不同?

  2. DNA中的遗传信息蕴藏在哪?

  3. 碱基对数量n和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关系?

同学们可以从上述知识得出DNA分子的特性有哪些吗?





【模型建构1】脱氧核苷酸

自选图形 23直线 25自选图形 19直线 24






【模型建构2】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5fa0c258cd191_html_2b0ec811bbaf927c.png

【模型构建3】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

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制作模型的材料开始第一次建模,同学们兴趣大增。



















回答是碱基互补配对:A-T,C-G。






回答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关系。







DNA分子结构



◆DNA分子是有2条链组成,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C与G配对)。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


4n(n代表碱基对数)


小组展开讨论,得出具有特异性、稳定性以及多样性。

通过呈现科学史,学生能够逐步了解DNA分子结构的发展历史,进而慢慢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对于学生掌握有很大的好处,利于学生自我思考,拓展自己思维得出结论,避免教师直接提出答案,这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也不符合新的课程概念。


整个教学基于科学探究的历史,将教材中开展的培养科学思维的活动:制作DNA结构模型穿插其中,非常有易于学生真正理解DNA为何是这样建构的,在制作模型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确实是有效和正确的。


利用学生在尝试建模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用来之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比较,利于学生加深印象,也利于学生把握,同时也体现出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相关微课视频,学生不仅容易理解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同时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意识,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设置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动机,创造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教学过程,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进师生友好关系,培养同学间合作默契。

环节四:课堂反馈

练习课后习题1、2、3

环节五:归纳总结,思维拓展

请同学们通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来回顾今天所学知识点

  1. DNA的化学元素组成是什么?

  2.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有几种,你能说出具体名称吗,如何表示呢?

  3. DNA的空间结构有何特征呢?

  4. DNA分子结构的特性有哪些呢?






【思维拓展】

有关碱基规律的计算

同学们认真回顾今天所学内容,学习热情高涨,并分小组回答以下思考问题。


C、H、O、N、P

四种脱氧核苷酸,A、T、C、G

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

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学生举一反三,积极练习相关习题

设置习题,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加深印象,避免听懂不会转换的现象,同时给与教师反馈,了解同学是否清楚知识点,真正掌握要点。


通过小结归纳带领同学回顾知识点,强化学习。











发散学生思维,给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将这个计算可留作同学课后思考,作为下一课时讲解重点。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视在学习科学史的同时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串、播放微课视频等来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避免思维固势,同时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并给予学生充足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得出最终结论。在模型制作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尝试建模并修正模型。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在模型制作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指正,帮助学生改进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实施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雪莹. 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王磊,陈燕.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案例和分析[J]. 中学生物教学,2019(10):60-62.

[3]杨旭.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DNA分子的结构”教学案例[J]. 中学生物教学,2018(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