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碗碗腔皮影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3

大荔碗碗腔皮影戏初探

姜雅琪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418811

2019 年 1 月 6 日小组前往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段家班家庭皮影社进行参观学习采访,第一次感受了大荔同朝碗碗腔皮影戏。

一、碗碗腔皮影戏的初感受(三打白骨精/沉香救母)

真正观看皮影戏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就是一幅好的作品与声音、灯光的完美配合,才呈现了如此巨大的魅力,花生水果、小板凳就位的时候观众已全然入戏。当白骨精变成年轻的姑娘和老太太时,皮影人物本身的雕刻就特点鲜明,再通过皮影本身特定的表演技巧,对光影的把控,将故事中的人神变换表现的淋漓尽致,影人和幕布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近小、实,远反而大、虚的关系,还有像皮影故事中杀头、变脸、二度梅、做梦、抽烟、吹火、撑伞、划船、放烟火等等,这在皮影戏的表现里都是有着特殊的表演形式,其实就是我们电影中常说的特效, 它需要一种沉浸感和真实感,但实际上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通过这种形式使皮影的表演流畅自然。所以看到这里, 大概了解了为什么说皮影是电影的前身了。

在观看沉香救母的时候,虽说后台艺人们的唱念做打,吹拉弹唱我们似乎并不能全部听懂,但是沉香救母的神话故事人人都知道,加之碗碗腔的婉转细腻、高潮迭起,现场大家我想都为之动容。不管是刀光剑影的战场还是缠绵悱恻的故事,世间百态都能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一块白布上让观者置身其中,如痴如醉。其实就是像周杰伦的那首《皮影戏》的歌词一样,“皮影似神仙,我身轻如燕,你面前忽隐又忽现,飘逸在云和雾里面,傲气贯山巅”,“动静掌控全在绕指间,透明的眼,纯净的笑脸,只看颜色就能辩忠奸”。短短几句歌词便把皮影戏的特点罗列一二,也能说明当下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去开始了解皮影艺术了,它囊括一切又比任何一门艺术都复杂,从现场感受的更为确切。要完成一场场精彩的皮影戏,从绘画、雕刻到音乐、表演,无不体现着艺人们的精湛技艺和传承精神。让我联想到定格动画,其实也是一步一步手工制作出人物、场景一幕幕合成的,但显然我认为皮影戏更为复杂,联想最初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就是张艺谋的《活着》了,看到最后我认为就是说那个大背景下的人、心、生活,其实忘了“活着”一种层面下说的也是皮影,是手艺,这个不能“死”。它往往伴随的也是一个家族的盛衰,与人的交往,与社会的接触。所以在前往大荔前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当你真正坐在那里感受了,观看了,皮影就是一个“微观社会”。

当我们的目光一旦移到幕后,我们注意到每一位艺人,他们的表情专注而投入,更像是真正的演员,他们才是入了戏入了角色的人,而后台乐器的简朴更是体现了主角皮影制作工艺的复杂精美。艺人们不用装饰自己的外形面容,不刻意表现自己的神情体态,只是认真的操纵皮影,专注于演奏唱戏,这就是艺术家啊,一次次的表演一次次的被折服。

二、初识碗碗腔皮影戏

我们所到访的段家班家庭皮影社形成于十八世纪,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大荔同朝皮影戏班社的主要代表。我们都知道皮影艺术源于秦汉,盛行于唐,大荔同朝皮影戏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独特完整的艺术风格。在观看完皮影表演以后,我们对其中一位板胡演奏艺人进行了采访,艺人今年 58 岁,名叫张建升,渭南市大荔县政协委员,大荔县原剧团团长, 著名琴师。以下是对他的部分采访。

Q:板胡跟二胡具体有什么区别?就是音色的不同吗? A:板胡是槟榔壳,是椰子壳加工,刨了以后上的是桐木板,

最好的发音是用桐木板来发,二胡是用蟒蛇皮制作的,这是它们的区别。

Q:板胡这个音是不是稍微要厚重一点? A:它主要是一个包腔乐器,跟人声特别像。你看老艺人唱

的时候,音色是比较贴近人声的。碗碗腔主要由三种乐器组成, 板胡、硬弦、月琴。

Q:一般您对板胡是最熟悉的,还是其他乐器也都了解?

A:其他乐器也都知道,这是我给你们介绍的这个碗碗腔,

三大件,包括一个碗碗和铃,梆子,这就组成了整个碗碗腔的音乐了,你唱也好,说也罢,然后最后不管你发展到什么地方, 都是这几件,碗碗腔比较特殊,与陕西秦腔不一样,咱们陕西人都知道是吃面,那面要劲道,但碗碗腔过去是宫廷音乐,达官贵人把这些人请到家里去,比较优雅一点,不同于秦腔的豪放,相反是婉转细腻,优雅缠绵。大荔剧团六一年到北京去, 周总理亲自接见,他们上过天安门城楼,那些演员都是我们老一辈的了,唱的就是这个碗碗腔,它已经摆上舞台了,现在叫皮影戏,皮影戏基础的音乐在我们同州地区就是碗碗腔。灯影戏也是皮影戏,布景上面拿灯打出来的影子叫灯影,用牛皮雕刻出来,打出来的影子也叫皮影。

Q:现在这个戏班有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吗

A:很少,他们家族(段家班)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现在大荔就剩他们这一家。

Q:那你们平时都是帮衬着他们?

A:我们都是帮着他们的,主要是在八一年,我们大荔 40 年前办了一个叫碗碗腔的训练班,就是线上给的指标学的,学出来以后就定团了。才把碗碗腔搬到舞台上,把它传承下来。

Q:现在这个戏班经济主要是靠什么维持下去的?

A:有农田耕作,也有地,再一个他家主要是有雕刻皮影, 卖皮影,这也是一个传承,现在很少有人做手工雕刻的这个东西。

Q:现在演出频率高不高?

A:频率不是很高,但是一年左右还是有好多场演出,这个也不一定。

Q:基本上是在这个县城里面?

A:嗯,县城里面。

Q:那您也是参加过这个非遗培训班是吗?

A:对,从小就参加,八一年县上办了一个碗碗腔的训练班, 我们那会跟你们在美院一样,我们要五年,传承了五年,就像上大学一样学这个东西。

Q:这个板子是什么板?

A:是桐木板,最好的桐木板就咱们河南兰考的,兰考的桐木是最好的。全世界都在用它。

Q:您师傅教了您多久?

A:我是从 13 岁拜他为师,然后一直到大前年他离世,他是西北的板胡圣手,国宝级的人物,这个壳子也是师傅留给我的, 时间很久了。

通过对老艺人的采访,我们发现当老艺人说起碗碗腔的时候便侃侃而谈起来,眼睛里似乎散发着光芒,言语间可以看到他甚至他们这一辈对皮影戏是真的热爱,从小刻苦练习,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能将他们学的这些搬上更大的舞台,毫无疑问, 他们都做到了。从老艺人口中了解到演唱乐队由板胡、硬弦、月琴、碗碗和一个梆子组成的碗碗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是流行于东府的一个古老的剧种,以皮影的形式活跃于各县乡。碗碗腔的婉约细腻是关中式的,与江南吴侬软语的婉约又是两种风调,大家听起来可能是带有一种幽深哀怨的感觉,通过老艺人的反复示范,这种韵味其实是高腔假声的拖腔和婉转的伴奏造成的,尤其听沉香救母,加之故事本身它就带有哀怨不舍甚至愤恨的感觉,所以脱离伴奏也很难清唱,并且这些乐器也缺一不可。同朝是同州和朝邑的合称,就是如今的大荔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同朝皮影逐渐走向落寞到今天为止,沙底村只剩下段家班一家,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近年来,通过手工雕刻皮影和表演陆续发展起来成立了大荔同朝皮影文化有限公司,这是段家班第五代传承人段快车为了发展同朝皮影走向市场化道路的结晶,带领班子先后出访了德国,卢森堡、比利时等国,也走上了上海世博园的大舞台,现在是陕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然,这些一步步的努力离不开每一位皮影戏演员,每一位传承人,他们用最质朴的民间艺术, 最难能可贵的传承精神终身守望着。

8

三、碗碗腔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部分采访问题)老艺人张建升对于碗碗腔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的一些看法:

Q:这个戏班如果二胡没传承人了,还能够继续演下去吗?

A:那演不下去,这个乐器跟其他的乐器不一样,这三个乐器的上弦的定弦也都不一样,所以说他都是专业的,少去任何一个都不好听。刚才那个音色特别亮的叫硬弦,这个叫板胡, 还有月琴,它们三个的区别都非常大。那个硬弦就跟人的骨头一样,他是这个剧种的架子,板胡是人身上的肉,如果人身上没肉,他就非常难看了。那个老艺人弹的连说带唱的是月琴, 就像人身上的血,在不断的流动。所以这三件乐器有骨头,有血有肉,才组成了这个,如果这些乐器不传承是没人会的,有些东西他不是照着那个音符去拉的,但你把那个味道要弄的非常好听,任何剧种都有它的特色,离了任何东西,就不像这个剧种了。

Q:那现在您这个乐器下面有传承人吗?

A:也有几个,但现在的孩子像你们年轻人,不像我们过去, 五年间就坐那反复不停地练,每天就想着怎么能把这个弄的好, 能开个专场音乐会,最后到北京,这些我们都做到了,北京上海世博会我们都去过。现在年轻人都很浮躁,静不下来,有好些年轻人他也能静下来,能静下来的人一定是会把事弄成的。心一定要静下,现在习总书记,国家在政策各方面发展的都非常好了,正能量的东西在不断的融入咱们这个社会。我想你们应该静下来了,这是我谈的我的一点看法。

Q:我们想了解一下后面大概的一个发展。

A:首先我也是渭南市的政协委员,我已经给国家有过不少提案,但是这个东西必须是政府来重视,政府要不重视,这个东西也传承不下去,你比如说这个皮影戏,雕刻、耍影子,这些你假如说要培训 30 个小孩,从这个十岁开始要把他培训到十五岁,这个过程慢慢就出来了,出来以后,比如说这必须是一个大皮影团,你要把这个后顾之忧要解决,不解决,学了以后又到社会上去,这个事情它是一连串的事情,不解决就培训一个班,有多少资金培训也是没用的,培训出来没事干,这也没办法。

Q:有没有想过创新,或者融入一些现代的元素?

A:也有,我们团过去也有过多次创作,汇演到省上,到北京,都做过创新改编。

采访过程中一旦说到传承这一方面,老艺人的眼里更多的是明显的忧虑。话糙理不糙,的确,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可以说大部分都过于急于求成,喜欢干自己所喜欢的事,喜欢挣很多钱,喜欢享受生活。换言之,不想吃苦却想享受。我们现在缺少的是让自己静下心,缺少的是一种态度,不管是哪个行业, 都需要真正的干一行爱一行。皮影戏现在面临的最大的还是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正如老艺人所说,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 它是一连串的问题,首先政府要提出确切的解决方案,下面大家才有信心和力气去实施,不然就算有再多的年轻人愿意学, 也没有地方可以学,学成之后也没有什么出路,毕竟人都要靠经济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新时代的皮影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继承传统的同时需要年轻人来改革创新,需要适应时代发展,所以现在皮影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一是愿意学的人少之又少,二是学校安排和就业问题,三是怎么走向更多更大的舞台。光靠段家班一家代代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手工雕刻皮影、乐器演奏、演唱,这些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的。一方面呼吁更多想学热爱学皮影的年轻人投入到这项事业当中,另一方面也要给政府提出可行性方案,在采访老艺人陈建升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也已经提出了很多方案报

告给政府,所以我们期待有好消息。

四、我的一点感受

当今时代,伴随着大众传播全球性,很多民族文化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展现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人民归属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走访了段家班,采访了老艺人之后,我认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拥有太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状况下,我们更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文化来丰富我们,丰富这个世界,我们需要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就像皮影戏,你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演奏唱腔,它更像是整个社会的浓缩,人生百态, 亦看尽世间繁华。在起初没有真正看过、感受过碗碗腔皮影戏的时候,你可能是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团队怎么凝聚在一起运作、操控这个影人,当你真正静下心观看,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你可能会惊叹。就像你在展厅里观看艺术家徐冰的《背后的故事》, 你不走到它的背后,不走到亮子后面,你永远也想象不到。所以我们采访到这些老艺人,看到他们台前幕后的表演,实属庆幸。

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我们需要全部行动, 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影响身边人关注传统文化,关注碗碗腔皮影戏,投身到皮影的传承与发展当中。目前虽然段家班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传习所”,可以对爱好皮影的年轻人给予三个月免费培训,最后选拔有天赋有能力者进一步培养,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首先应该是让更多的年轻人能看到皮影的魅力,能喜欢这门艺术,我们才能一步一步进行接下来的事情。非遗需要关注度,像汪天稳大师这样的领头人物带领着, 段家班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已经走向了世界各地,为世界各国宣扬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皮影的发展趋势已经慢慢越来越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就大荔同朝皮影这一块,传承与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在与政府部门协调商榷的过程当中也要同样鼓励真正热爱皮影的年轻人能够学习, 有了关注度然后把文化宣扬输出,我们的机会才会越大。像汪天稳大师已经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与多位当代艺术家进行合作, 把我们的文化自信展示给世界,皮影艺术的未来我们相信是无可量化的。从一个美术生的角度看,我认为未来最重要的还是皮影的持续发展、继承和创新,可以大力发展皮影文化旅游, 也可以将皮影的传统表演手法与当代高科技相结合,参考 3D 艺术展馆、沉浸式展览等等,与高校合作探讨皮影制作上的创新、文创产品一系列能够有效连接年轻人的传承活动,因为目前社会消费力人群主要还在年轻人,怎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我认为很重要,包括皮影演出在形式上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将音响、舞美、灯光、特效等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开发适合年轻人、青少年儿童的剧本。

如何做到一手托着历史,一手连接未来,在原汁原味传承非遗技艺的基础上,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不仅是非遗传承人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所需要思考的。未来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未来,我们需要做到利用互联网建构一个皮影艺术的未来,能够连接全国,全世界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我们相信“戏剧之父”

“电影之祖”这样的文化遗产一定会渗透到家家户户,感染每一个人。皮影的传承之路,发展之策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贵明.浅谈机械维修中的常见问题及控制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