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读的父亲 (外一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9
/ 1

爱阅读的父亲 (外一篇)

文 /彭道德

我的父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只有高小文化的父亲平时喜爱读书看报,也是个十足的报迷子, 2005年 2月父亲去世后,在我去乡下老家整理他的遗物时,老屋的墙角有一个红色木箱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打开时,箱子里装的全都是《人民日报》、《红旗》《人民铁道》等旧书报刊。看着那一本本用线装订好纸页都泛黄的旧书报刊,我的心头涌起了阵阵波澜,仿佛又看见父亲戴着老花眼睛坐在堂屋桌子前聚精会神在看报呢。

1979年7月,为了解决子女就业,年仅55岁的父亲便提前退休回到了乡下。清楚的记得,父亲退休从单位上带回来就是这个红色木箱子,木箱子跟着他坐火车、转汽车行程一千多里地被他背回了家。回到家后,母亲和我们都好奇地问箱子装的是啥?只见父亲嘿嘿地笑道:“是宝贝”。原来,平时喜爱读书看报的父亲在退休前,就把单位各个科室人员看过的《人民日报》、《红旗》等旧书报杂志收集起来,并分门别类地装订成册。这不,他便把这些“宝贝”从千里迢迢省城背回了偏僻的农村老家。

喜爱阅读的父亲还非常有政治眼光呢,在他收藏的《人民日报》《红旗》《安徽日报》等旧报刊中,有毛主席、周总理等伟人逝世的整版新闻照片、粉碎“四人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恢复高考制度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报道。父亲退休后回到农村,当时皖东农村还没通电灯,交通十分闭塞,生活条件还不富裕,文化生活也很单调枯燥。他每天帮母亲忙完农活后,晚上都要翻箱拿出旧报刊在煤油灯下津津有味地看个半晌。有时候还把报纸上的内容念给母亲和我们听。从省城带回来的一箱子旧报刊成了父亲退休生活唯一的精神食粮。他也如数家珍地悉心保管着这些“宝贝”,还专门买来一把锁把木箱锁的严严实实。

1985年元月我入路上班后,每次回乡下老家,父亲都要事先通知我给他捎上一大捆过期的旧书报刊,到家后,他总是第一时间一张张翻个不停。后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每年开始自费给他订阅了喜爱的报刊。

父亲过世后,每年的清明节回家乡祭祀时,我都会小心翼翼地把老屋墙角红色木箱打开,把父亲遗留下的书报刊拿到院子晾晒后再重新放入箱子里。睹物思人,那些泛了黄的旧书报刊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啊,父亲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后人,用书香守护希望,用阅读改变人生。

故乡的腊月

在童年的记忆里故乡的腊月是那么的纯朴和浓郁和令人心驰神往。

寒冬腊月,一场鹅毛大雪从苍穹中纷纷扬扬飘落而下,故乡漫山遍野披上了银妆而美丽妖绕。小时候,我最喜爱雪了,每逢下雪,我和小伙伴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从屋里蹿了出来,舒展双臂,张开喉咙高喊:下雪了,下雪了......我们站在凛冽的寒风中让冰冷的朵朵雪花亲吻我们的脸和手,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雪人"。在漫无飞舞的雪花中我们打起雪仗,顿时,雪团在空中飞舞,尽管颗颗雪弹落在身上,我们无所畏惧,玩的欣喜若狂。

堆雪人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和小伙伴们用铁锹把雪铲到一起,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精心制作届威武的解放军战士、大鼻子蓝眼睛的反动派“纸老虎”和雄伟的北京天安门、南京长江大桥等雪雕作品。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下雪的时候也就是辛勤劳作一年的乡亲们享受殷实富足、清闲生活的好时光。时入农历腊月,家家户户纷纷忙着办年货过大年了。杀肥猪、磨豆腐、做红薯糖,用糖汁制作出来的花生糖、芝麻糖等香甜可口的糕点,村子里里外外弥漫着浓郁的喜庆气氛。

腊月也是孩子们最解馋和快乐的日子,在皖东农村流行一种“打晃”的风俗,(是指挨家挨户吃饭)。那时一个村庄有20多户人家,天天都有杀肥猪的, 于是,我就和小伙伴们穿上新棉袄和新棉鞋,兴高采烈地赶着吃,有时一天有两三家,我们就顿顿必到,撑得直叫肚子疼。腊月里,在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中新年一步一步地走来了。

冬去春来,冰雪融化。冬天里那段快乐时光只好珍藏在记忆深处,在岁月更替中我慢慢长大。已过天命之年的我还经常在梦中回到快乐的童年。

作者简介:彭道德,业余从事文学和摄影创作30余年。系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特约作家、《文学欣赏》杂志签约作家。有作品在《法制日报》《中国报告文学》《文学欣赏》《散文诗》《扬子晚报》《安徽日报》《江淮晨报》《新安晚报》等200多种报刊上发表,并有部分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