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诗歌板块的几点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2

给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诗歌板块的几点建议

郭子民

重庆市城口县教师进修学校 重庆 400000

摘要: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地位绝对是至高无上的。六经中,《诗》居首。诗不仅引领时代潮流、生成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就语文学科本身的功能来说,它创造性地推动语言的运用和发展。诗从技法上说就是最高端的修辞学,其中包括:隐射、通感、象征、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用典,对比、下意识等等,诗歌文本穷极了修辞并不断地更新着修辞;从人生意义的角度说,它让我们从现实抵达了理想,从眼前的苟且抵达了远方,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迄今为止最好、也最好用的一套教材。是最具系统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教材。它明确的导向和精准的目标定位让教学更加轻松而有效。因为我对这套教材的偏爱,就希望它更加完美,才认真研读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统编教材;诗歌;意境;

1 当前诗歌教学制度缓慢

当前的诗歌教学远远落后于诗歌的发展。其实,编者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力图改变,这可以从增加诗歌的数量和提高诗歌选材的质量看出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教科书和教师用书都有一个好的倾向,增强了诗歌的文体意识,并试图走进诗歌内核。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1.1 诗歌数量不足

一二年级的儿歌除外,小学语文3—6年级教科书的全部新诗篇目共计11课。4课精读,7课略读。其中童话诗1首,故事诗1首,政治诗2首。外加4个阅读链接。有五年级上下册和六年级下册通通挂零。就这点儿数量,我们如何了解新诗特点、涵养诗意、培养诗歌情怀?我们这套教材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延续性,显然与新诗这种文学体裁无关。

1.2 教学诗歌质量不高

在3-6年级教科书总共11个篇目中,撇开童话诗1首,故事诗1首,政治诗2首,还剩7个篇目。而这七个篇目中,真正满含诗意的篇目更少,其中,尤其《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确实充满了诗意和童趣,选得好。除此之外,《童年的水墨画》《绿》《白桦》和《繁星》也还行。其余的,或者缺少诗歌特质,或者诗意不足,不适合以诗歌体裁来进行教学。

1.3诗歌选材断代

所选诗歌绝大部分创作于民国时期或者1980年代之前,这些作者大多生于18世纪末或者19世纪初。这些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我们不能否认他们为文学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但是,时代在发展,诗歌在发展。1980年代之后,是继民国时期之后中国诗歌的又一次发展高峰,这期间出现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例如:《太小了》、《让我们回到三岁去吧》。这些都是充满诗意而且适合孩子学习的优秀作品,只是我们没有关注到新诗的发展变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承,还需要发展和创造。从古诗和新诗的入编数量可以看出,传承和发展并没有同步。传承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发展,所以,新诗应该得到古诗同等的重视。

2 目前诗歌传授教法不力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诗意。诗意是什么?老师不懂,孩子也不懂。诗与其他文学体裁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诗意”,诗讲究实笔,也就是意象,意象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诗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对生活,对世界进行取样、重组,试图建立一种艺术秩序。诗同时讲究虚笔空灵,也就是意境,意境就是人类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家园,就是主体为自由心灵而创设的独特(即审美的)而又广阔的精神性空间。从意象到竟境的时空转换就生成“诗意”。我们的教学,恰恰忽略对诗歌本质的追求,即领略“诗意” 。这一问题在古诗教学中同样存在。

2.1 以实际古诗教学为例

从教材的课后题以及配套的教学用书以及由温儒敏和陈先云主编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对于诗歌教学的最高目标大多停留在边读便想象画面,虽然偶尔提及领略诗意,但是,并没有给出抵达诗意的路径。

先以一首古诗为例,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现在流行的标准解读是: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语调、鲜艳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从傍晚到夜里在江边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暮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有哪些是意象?残阳,江水,露珠(珍珠),月亮(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景物描写。

意境在哪儿?在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特定的日期特定的时段都知道得这么清楚,再加上“可怜”一词,那么,诗人一定在现场,这就是诗歌的“在场感”——也属于写实,写细节,落到板了,由景到人了,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从表面上看,就是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高悬在夜空。看上去只是个细节描写,其实他的意境就在这种静谧、洁净、透明、纤尘不染的静美之中,而我,与这种静美同在(想象一下,我抛却了红尘浮世,腾空了自己,静立于此情此景时),我也静美。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格调升华直抵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便是我们要寻找的“诗”。当然,这只是诗歌的一种指向,不同的读者可能生成不同的诗意。诗歌教学应该鼓励独特的阅读感悟。

2.2 以新诗为例

四年级上册《晚秋的江上》,这首诗颇具诗意,而且教学要求和教学设计也直奔诗歌内核。

《指导与设计》上给出的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场景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

笔者认为这个教学重点拟得非常好,边读边想象场景和画面,场景是多角度的、动态的,而画面相对是静止的。能够把这个想象到位,诗意或许能出来。但是总觉得差点什么,差什么?似乎这个要求依然是所有文体的大众要求,没有体现出诗的文本特征。

《指导与设计》上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首先是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然后是自学诗歌。(生字词,自由读,感受新诗的节奏与韵律)

再之后是阅读、想象画面。

第三环节的设计意图:在初读古诗时出示插图,让学生能将文字与脑海中的画面连接起来。再通过关键词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丰富他们的想象,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从设计环节和设计意图我们看得出来,诗歌教学的确在进步,编者已经在强调运用边读边想象去寻找诗意了。那么,诗在哪儿?如何去引导学生发现最美的诗?

笔者认为关键点在这儿:

鸟儿驮着夕阳。夕阳照着鸟翅,原本是天经地义的自然现象,一个驼字,显得鸟儿成了故意的,诗意陡增。而且画面感十足。

双翅一翻,依然是天经地义的动作,这儿也成为了故意,我们也随着鸟儿的一翻翅膀,把目光聚焦到了江面。白头的芦苇,拟人的手法,让芦苇充满了生命和情感,最后一句,因为开心,芦苇返老还童了。

诗人捕捉到了几个多元的、动感的瞬间,并认定这一切的美都源于鸟儿的主观制造,而非既定的存在。这种捕捉瞬间感的能力、独特的视角和主观感受以及芦苇返老还童戏剧性的变化,都是诗意所在。当然,诗无达诂,诗歌的魅力在于生发无限的指向,最重要的是尊重读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3.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增加新诗数量及入编新诗的质量

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的新诗主题单元之后就戛然而止,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建议在五六年级编入适当的新诗,延续诗歌教学。

诗歌质量仅仅应该多从诗歌的文体特征来考虑。选取诗意浓厚、有童趣而且方向正的诗歌。

3.2补足断代

诗歌创作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同时期的诗歌具有不同的书写特征。建议补足80年代之后的作品,诗诗歌教学靠近诗歌发展的步伐。

3.3 革新诗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应该立足于诗歌的文体特征,立足于领略诗意,触摸诗歌的内核。古诗词的教学同样应该尊重诗歌的文体特征。之前的古诗词教学大多致力于挖掘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而忽略了促使读者生成独特感受。诗歌教学, 在强调 “审美与鉴赏”的时候,应当扣住多方面的 “思维发展”,特别是容易被轻视的 “直觉思维”和 “形象思维”的发展,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3.4 提倡教师阅读研究诗歌

教师自己不读诗,不研究诗,不写诗,是无法引导学生的。教师读诗写诗不仅仅有助于诗歌教学,对于教师提高语文素养,凝练文字,历练思想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4 结语

以上几点建议只是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拿出来一起分享交流,希望可以共同为语文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