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发展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6
/ 2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发展策略探讨

吴良

廉江市雅塘镇坡仔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改革的不断进行,教育同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发展的新时期,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学习文化知识,还更加的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们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将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一阶段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主要就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思维发展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促进思维发展进行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思维发展、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改革,学生们不仅被要求学习足够的文化知识,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在小学,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是提高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思维”这一抽象的概念,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展孩子思维的机构。“思维”渗透在人生命中的方方面面,它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是需要进行思考时,就一定会有思维的参加。那么什么是思维呢?

在知乎中把“思维”用这样一段话进行概括:“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过程。”思维被分为很多种类,例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推理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些思维相互渗透,却又相互独立。思维活动的开展,往往与人们的各种智力发展联系起来,因此,人们往往把思维技能的提升当作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基础。

一、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1.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都是注重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渐渐地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对该人的智慧发展往往有着指导作用,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多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2.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进行思考,思维就发挥着作用,思维能力并不是形成以后就不会改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不断的发展,而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逐步形成的一个阶段,也是培养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思维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思维发展方面的不足。

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的领会到思维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往往就忽略了在教学中开展思维发展的活动或者开展的活动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有时也只是对思维能力提升的探究做表面文章,不深入研究和分析,这样不仅仅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陈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地区还是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进程,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是教师讲述知识,学生们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要求。

三、在数学中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想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对思维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需要在根本上着力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鼓励教师们认真学习,敢于实践,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的活动,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学生的教育,往往是要回归课堂的。想要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就需要我们把学生的注意力充分的集中到课堂上来。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的思考,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主动的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中的“圆”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可以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圆,列举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圆,并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圆具有怎样的共同点。以此来开展对于原内容的教学,将数学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强学生对于该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丰富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单方面的接受,其中缺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环节。随着教育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达不到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事宜,激励者和引导者参与到课堂中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而不是单方面的接受。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思考、表现的机会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中,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而圆柱的体积计算是新知识,如何通过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引导出圆柱的体积运算呢?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好圆柱体积计算的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学生动手进行拼装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找到与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共同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长期引导,同时教师也需要提升自己,加强对思维的认识及研究。当前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裹足不前,应该加深对思维能力提高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春娟.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 (08)

[2]王淑文.以数学活动促进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J].现代教育学刊 2014 (04) .

[3]夏昌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A].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