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法提高学生主观题分析能力,促进良好复习习惯的养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浅谈道法提高学生主观题分析能力,促进良好复习习惯的养成

董春燕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2535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是初中阶段较难的一门学科,因此掌握本学科学习方法,提高主观问题分析能力至关重要。在答题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主观题答题步骤,其次通过构建思维模型等形式分析答题的逻辑性,最后结合所学知识与时事政治等相关内容进行回答。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在不断地训练中提高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分析能力;学习习惯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从之前的100分到之后的50分再到之后的100分,由之前的闭卷考试模式到开卷考试再到闭卷考试模式,现在中考对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分数考核100分,实施的是等级划分模式。中考重视的是语、数、外和体育的成绩,大多数学生不愿学习道德与法治,依据学科特点,可以说处在了很尴尬的地位。学生对于这一学科惯有的复习方法,都是背过所学的知识就可以了,却忽略了知识运用的能力。

主观问题的分析是指学生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文字、关键词和语句进行分析,链接知识点,依据问题找准切入口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想要提高这一能力还得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简单的机械记忆确实是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常用方法,但却不利于良好复习习惯的养成,甚至会降低复习学习的效率。只有在多次重复训练和方法技巧的掌握中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道法主观问题分析能力就,进而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熟能生巧,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如何让学生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不断地去练习,在练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技巧。如若不会分析问题,那对复习的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则会大打折扣,学生就不会养成良好的复习学习习惯。那么如何提高道法主观问题的分析能力呢?

有人说,主观题踩点给分式的阅卷只看关键词,不讲究答案的逻辑性……对此,你怎么看?没有过程,哪有结果!没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就答不全要点,写不出关键词。那我们就必须掌握好主观问题分析的技巧。

  1. 明确道法主观题的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划好关键词,找准解题信息。

(2)依据材料内容分析,链接教材知识点。

(3)理清答题思路,明确知识要点和材料核心。

(4)结合材料规范条例作答。

二、分析答案的逻辑性

(一)大逻辑

要点之间的逻辑 →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

(二)小逻辑

要点自身的逻辑→ 要点如何展开→ 关键词 → 如何排列

(三)如何确定大逻辑

1、基本原则:依据设问确定,即问什么,答什么。切忌不深研设问,只依据对设问的浅表感知罗列知识要点,以教材逻辑代替答题逻辑。(特别提示:要明确答题逻辑与知识调用的关系)

2、具体方法: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基于具体知识的理论逻辑,等等。

(四)如何确定小逻辑

确定小逻辑采取的主要方法为演绎法,演绎的基本方法是概念转换与保留关键词相结合。

呈现小逻辑(表述要点)要有得分意识。即理论要点、关键词要表述准确并且突出,理论要点写在句首,关键词字体稍大,清晰可辨。

5f5b14673cfe7_html_da81afbe9a12efca.png

道德与法治主观题主要包括以上常见五大类题型,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明确以下重要内容。

三、建构思维模型

(一)提取信息:

1、提取显性信息—直观描述材料本身的信息

2、提取隐性信息—关联分析材料之间的信息

(二)解读信息: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揭示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定性分析

1、依据学科理论(教材中找)

2、依据国家意志(问题与政策,从时政中找)

3、依据即时学习的新知(从材料中找)

对信息的提取、整合与解读,都是基于一定的视角或模型。因此,在提取信息过程中应利用横比与纵等方法明确提解信息的认知图式。

(三)例题分析

材料: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中国人民升高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设问:概括材料中体现出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1)划好关键词 (划:材料、题干、设问、主语)

在答题时,我们应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小康”、“脱贫”等关键词标注出划出。

(2)找准知识点(训练初期重点是找准教材知识点,即学科理论)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揭示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定性分析。

1.依据学科理论(结合教材)

2.依据国家意志(问题与政策,结合时政)

3.依据即时学习的新知(结合材料)

(3)注重答题思路(本环节需要训练答题模板,针对不同题型进行训练)

(4)结合材料作答

如材料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脱贫”等都可联系教材知识中“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等方面知识进行回答。在解题过程中,还应根据国家意志提取信息。

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我们才能增强信息,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九年级学生,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了针对性练习。

如以下问题:

材料一:一位骑师驯成一匹两驹,他自信良驹无需再加缰绳,就为它解除了马缰。然而马知道再无束缚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大,终于在一次外出时失控狂奔,将骑师摔成重伤,自己也冲下深谷。

材料二:2019年5月2日,郭某等人在凉山区搭伙野炊,昭觉县森林公安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条例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对肇事者郭某等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设问:法眼观世界,以上材料你读懂了什么?

本题以行使权力的界限等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分析材料内容,依据材料解答。材料一主要表明行使权力有界限;材料二主要表明自由与法制的关系,且自由是有界限的,据此综合回答。

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通过训练,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技巧和方法,能够主动地去做练习,养成做题复习掌握、运用知识的好习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习有法,握法为则!

四、结语

当今社会的学生有着极强的惰性,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学生紧靠简单的机械记忆是不可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只有让学生明确道法主观题的答题步骤,掌握常见题型,建构思维模型,认真解读材料信息,准确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揭示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定性分析,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蒋宗尧.好习惯伴你成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