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体情境的任务型作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5
/ 2

基于具体情境的任务型作文教学

胡焱良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中学,广东 五华 514441

摘要: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创新性”是其“四翼”之一,创新性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新颖或陌生情境中主动思考。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围绕高考评价体系而不断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最后定格为2015年新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类型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设情境进行写作,它改变了传统写作的定向思维,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有了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于具体情境谈谈高考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考作文、任务驱动型、情境、角色

引言: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高考中,作文分数往往能占据学生卷分数的半壁江山,针对目前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笔者认为高考作文需跳出仅围绕材料进行写作的模式,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围绕材料的基础上强化情境意识,将“自我”融进高考作文。

一、树立情境意识

情境教学法的提倡已有多年的历史,也受到很多老师的欢迎。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习惯渗透情境教学方法,而结合文本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进行教学。在高考作文的复习过程中,亦当以情境作文教学为重要教学手段。作为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情境意识,要求他们在面对高考作文时应以审读材料情境为基础,完成情境任务为核心。另一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从封闭到开放,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同时将学生的人格养成、时代使命、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在关注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促使他们的人格养成,引导他们承担时代使命。

2015年开始,任务驱动型作文强势出现在全国卷中,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情境化”设计成为新高考的命题方向,“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设置一定的情境,并且增加任务指令,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作文,这基本成为不少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不仅是当下流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明确写作指令,几乎所有的材料作文都是在设置相对真实的情境。如:2013年的“商人与宝石”、2014年的“山羊过独木桥”、2015年的“女儿举报父亲”、2017年的“中国关键词”、2018年的“世纪宝宝中国梦”和2019年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等作文题,都是创设特定的写作情境,培养考生在特定写作情境下进行语言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命题的情境倾向明显,要进入材料创设在语境去写作,要重点解决学生写作中理解情境的问题,重点解决几个问题:你是谁?在什么情境下写作,给谁写文章?在此命题背景下,高考作文教中引导学生在审读材料时树立情境意识,从而更为深入地明确写作指令,完成写作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解读情境要求

高考作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已成广大师生的共识,广大考生即使没有看这一要求,在经过多次模拟考试后也能够按此要求进行写作,本文不详表,笔者想要探讨的是高考作文的情境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即通过“四层”考查内容将学科能力考查与思想道德渗透有机结合,利用“学科素养”这一关键连接层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从而使“立德树人”真正在高考评价实践中落地,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情境要求是当下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隐性要求,所以常常不受广大考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如此一来,不少考生的作文虽文笔流畅,结构严谨,思想深刻,但是没有完成情境任务,最终难得高分。可见,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情境要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详细解读情境要求,他们才能基于材料情境说真话、说有实际意义的话,平时写作训练中应多创设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实的生活经验或体验,使他们从而有话可说,少说或不说空话、套话,不做书面英雄。

三、进入情境角色

本文提出的情境角色指的是写作主体和读者对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因其特定人才选拔功能,高考作文必然不同于日常的个性化写作,对写作主体无疑有具体的规定和约束。高考作文“写作指令”对写作主体的要求不仅仅是“考生”的实际身份,而是置于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中的交际主体,因而对写作主体就有时代背景、身份、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的显性或隐性规定,并且写作主体也会因为写作情境、写作对象发生动态变化。

2015年“以书信的形式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写作文体和写作对象都有具体的要求;2017年“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给2035年青年的一篇文章”,2019年“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年深圳线上测试“‘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试题的写作对象和读者对象具体而明确。综上,近几年的全国Ⅰ卷作文中,从材料内容,还是从写作引导语和写作要求来看,这些试题情景中的情景角色都是很明确的,写作指令中对写作主体和读者对象都有明确的设定,要求考生基于自己的实际社会生活经验、真实而具体的情境,进入情境设定的角色,或者说是要求考生进行角色的转换,进而谈自己的认识、联想和思考体与思考,提出自己的希望与建议。

高考中,作文试题是高中生的最后一节课,命题者一定不会错失这一宝贵的机会来考生进行教育,所以不管材料情境中如何设定角色,设定什么角色,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时一定不能不结合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是自己的社会角色,也是最真实的角色,在完成高考作文时要表达情景角色的责任与担当。但是,培养会写能写的书面英雄,显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2018年9月10日,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立足基本国情”也就是要求教育培养出真正能够为祖国建设服务人才,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在高考作文教学过程,既要引导学生进入作文材料情境角色并完成写作任务,又要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培养他们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考生们也应该从试题设定的情境转到日后的生活情境,去思考如何面对时代挑战、承担时代使命。这样一来,高考作文命题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考写作教学单纯追求应试效应的弊端,实现作文教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结语: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立德树人”的命题倾向还会延续,命题的情境化倾向将会更加明显,且作文中的创设的情境会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在高考作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作文材料观,审题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情境意识,解读情境要求,并能进入情境角色完成写作任务,厚植家国情怀,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更要从“小我”走向“大我”,彰显大视野,大格局,自觉把个人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同时要求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导他们进入社会角色中体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2]广东教育考试院主编.广东高考年报(2019)[R].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3]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