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9
/ 2

初中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金秋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教学研究室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为了传承这一国粹,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中学语文课本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单元,对初中学生来说,全面理解古诗词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教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意境 境界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从《诗经》到《元曲》,历时几千年,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吸取了民间文学的滋养,在艺术上渐趋成熟,无论唐诗宋词,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各个时期名作名家层出不穷。他们技巧之纯熟,风格之独特,境界之高远,都创造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为了传承这一国粹,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中学语文课本增加了大量的文言单元,对初中学生来说,全面理解古诗词有一定难度,关键在于教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共选取古诗词五首,有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盛唐诗人杜甫的《春望》、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杜牧的《赤壁》和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真正学懂这些诗词,得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要深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先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让学生在立体上有一个明晰的感受。

如讲授《饮酒》其五时,先抛开诗人的创作动机、所追求的思想感情与于不顾,先让学生想象描绘了怎样的图画,让学生在脑海里勾勒出图画的轮廓,学生就会说,有房屋,有篱笆,有菊花,有南山,有飞鸟。然后教者就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画图:幽静的房屋,无喧闹之声,诗人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远处的南山悠然在目,夕阳西下,鸟儿成群结队地返回巢中,这是一幅多么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令人向往。如讲授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时,开头两句让学生找写了哪些景色,学生则回答,有天、云、雾、星河、千帆,然后勾勒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画卷,早晨,雾蒙蒙一片,笼罩着汹涌的波涛,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仿佛天上的银河叶随风飘转一般,这是一幅天水相连、云雾缭绕、朦朦胧胧的动态画面,这就为后面写“梦”做好了铺垫。

二、结合诗人的人生态度,分析所追求的境界。

陶渊明《饮酒》,其所以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在于他对向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为仕多年,早已看惯了官场的黑暗与腐朽,其高傲的性格,注定了其不愿随波逐流,不愿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争斗中,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因而在他做彭泽县令八十天后,毅然弃官归农,过上了隐逸的田园生活,自己虽然把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指上层人士的交往,其所以做到这点,在于“心远”而能“地偏”。 “心远”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处世的精神状态,正因为不为世俗的纷扰所动心,就是身居闹市,也显得地势偏远了,诗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随意的采摘菊花,偶然抬起头来,目光还能看见远方的南山。人闲逸而自在,山悠然而高远。诗名为《饮酒》,但无一句饮酒之辞。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喝的微醺的诗人,到了忘形忘我的地步,悠然自得地采着菊花,有意无意地望着悠远的南山,再加上夕阳的美景,鸟儿返巢的镜头,简直美不胜收,全是无酒,但酒味十足,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早已让人陶醉其中了。此处的“其意”,就是对理想社会向往、对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的追求,对龌龊的官场的厌恶,此“真意”,内容丰富,无需全部说出,所以“忘言”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李清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时期,由一个豪门闺秀,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生活上和精神上都遭受了很大打击,只身飘泊江南。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束缚的人,梦想飞进另一个世界,使精神有所寄托。这首词,一改婉约派的词风,运用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表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声,从而构成了具有浪漫色彩而气势宏伟的豪放词。全词中,入梦跨越云雾,渡天河,行至帝宫,与天帝对话,而后乘万里长风到三山去。把词人的壮举,浪漫的情调所追求的境界完全彰显出来。

三,寓教于乐中,让学生体会修辞的妙用,音韵的和谐美。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故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语,贾岛有“推敲”的典故,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可见修辞炼字的重要。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不注意修辞炼字,只求了解大意即可,认为学习这些是枯燥乏味的,教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用词造句的妙处。如教李清照的《渔家傲》时,其中,“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其中“舞”字,这一动词用了拟人的手法,教者可让学生找出关于船与舞有近义的动词进行比较,学生可找出动、摇、摆、颠、荡等动词,千帆动、千帆摇,千帆颠等等。均没有“舞”字传神,船在风浪中颠簸,如梦如幻,虚虚实实,“舞”是写船?还是写人?拟或人船共舞?如果用别的动词代替,则索然无味了。

初中学生对诗词的平仄,押韵等知识比较欠缺,教者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音韵和谐之美。关于押韵,笔者以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不宜过多的讲古代的“平水韵”之类。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新韵)给学生讲解,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潜移默化,逐渐理解。当务之急,必以朗读、背诵为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词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四,充分利用网络等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古诗词知识,从而达到全面的、系统的掌握古诗词的目的。

我国诗歌发展的长河是历代劳动人民、文学家智慧的结晶,通过网络讲座等手段,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骚体诗、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的特点及代表作,要求学生初中阶段,能背诵几百首古诗词,从而体味古诗词的魅力,更好地掌握这一绚丽的国粹。

参考文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