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品味“语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2

立足文本 品味“语言”

姚春

浙江省海盐县通元小学 314306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着重把握语言训练时的三个度:密度——提高实效的前提;梯度——提高实效的关键;深度——提高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 密度 梯度 深度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文本的运用,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敢于强调“训练”。如何真正提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重要的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训练的密度,优化教学设计

密度,就是指课堂教学的容量,这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实效的前提。我们不能忘记,教学的时间是恒定的。因此,在教学时,要懂得详略取舍、突出重点,掌握教学节奏,这样才会有效率。同时也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节奏的张弛、强弱,都要进行认真的课前预设。

1.紧扣“生字新词”

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字词这一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字词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敏锐性和精确性,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语感能力。

如:一年级的课文《四季》中,作者几处都用到了叠词: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在设计教学时,就要重视这种奇特的现象。作者为什么要用“尖尖、圆圆、弯弯”呢?通过朗读、品读,学生也会体会叠词的特殊性,它可以让草芽、荷叶、谷穗的特征更加形象,也更加确切,富有音乐美,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草芽、荷叶、谷穗的爱怜之情。

2.抓特殊“标点符号”

标点是一种微小但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对文本的阅读、情感的表达以及文本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标示作用。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更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想象,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有位教师在执教《老人与海鸥》第18自然段只有一个“……”时,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师:同学们,有时无声胜有声,为什么作者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单独成段,这“……”中又蕴藏着什么?

生小组讨论

交流:生:海鸥的表现。

生:省略了人们的表现。

生:省略了作者想要继续表达的但还没有表达完的。

……

师:请把这省略的内容写出来。

学生写,然后再展示。

师:大家写出的都是感人的一幕幕,但为什么作者用简单的省略号表达?

生:让人回味。生:写不完道不尽。生:不忍心写了。

师:此时,这个省略号是无声胜有声。这个省略号似乎化作了什么?

生:美好回忆的画面。

生:两行热泪。

生:声声哭喊。

……

师:是啊!看着这群海鸥,想起那位老人,作者也情难自抑,写不下去,无尽的语意都化在了这重重的省略号上。

这名教师在教学时,就抓住这个“……”再次叩向文本,再次感受海鸥和老人之间的催人泪下的深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让我很受启发。

3.寻找文本“空白点”

文本的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之处,有其艺术特点,或是“一波三折”或是“欲言又止”,需要读者潜心研读慢慢体会,才能真正读懂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在教学时,针对这些“空白点”进行精心设计,开展创造性的阅读活动。

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里的两个“看”,可以看成是文本的空白点,教学中把它作为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落脚点,让学生想象鸟儿的内心世界。有的学生说“亲爱的大树,虽然你离我而去了,但我们永远是最好的好朋友!”有的学生说“大树朋友,我找得你好辛苦呀!我会一直想念你的!”等等。通过品读、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从中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受到小鸟的那种“信守承诺,珍爱友情”的熏陶。

二、巧设训练的梯度,降低教学难度

在教学时,我们要巧设坡度,运用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的知识吸收,这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实效的关键。我们不仅要清楚本年段的学习目标、训练重点,还要根据课时的目标,对每项的训练目的、最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要了然于胸,甚至是对整个课程的目标都要有所了解。

1紧扣年段目标,提升训练的度

现行小学全面运用了部编版教材,这教材在单元导语、词句段运用等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同时又是螺旋上升。

比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需要让学生反复训练习得掌握。在中低段时,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没有形成,我们可以借助填空等形式,给学生一个框架。到了高段,则利用提炼关键词、抓中心句、过渡段等方面进行指导,慢慢放手让学生自主概括。同时,进一步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形式,习得表达方法,转化为自身的语文技能。

2.搭建内化之梯,确保训练的质

真正的语文课是让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发现其表达方法,并把所说的表达方法用到说和写的训练之中。在语言训练设计时要有层次,一些经典的字词句段,我们或咬文嚼字,或品读鉴赏,及时引导学生提示语言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把写作知识的教学植根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

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作者在谋篇布局时,无论是漓江的水,还是桂林的山,它们的结构是相似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可以重点教学其中一段,教给学生方法,体会排比句式的精妙,再举一反三,说说我们身边的景物,完成练习。

三、重视训练的深度,深化文本内涵

“深度”是指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要达到的程度,就是每一节课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实效的基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没有思维含量的语言训练是浅薄的,没有深度的。

比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抓住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说说这写句子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作者运用了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自责,到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语文教学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多管齐下,进行最优化、最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 林治金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3.《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