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色彩捕捉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2

浅谈农村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色彩捕捉能力的培养

王丹丹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五都小学

【摘要】儿童对于事物的判断中,色彩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美术课程为孩子们学习色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色彩教学是小学美术中较难教授的课程,不论教或是学都有一定难度。在农村,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对孩子们有一定的限制,导致孩子们的色彩表达能力较为欠缺。培养学生的色彩表达能力,从孩子感受色彩开始,使抽象的色彩活起来,让孩子纯真的心灵感受色彩带给他们的乐趣,孩子在活泼生动的气氛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享受快乐的审美中,长心智,更长能力。

【关键字】 色彩教学 感受色彩 捕捉色彩

“色彩是最吸引眼睛的诱饵。”对于色彩的认识,是一种感性认识,是在感知和触摸中,不断体会色彩的微妙变化,认识不同材质、不同肌理产生的色彩差异。在美术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学生的年龄段不同,他们的情感和认知特征就不同,多数学生在学习色彩绘画时,喜欢用鲜艳的颜色却不注意色彩的搭配,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色彩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色彩,试想在一个对色彩冷漠的环境里,怎么可能成长起对色彩敏感的学生呢?可见,有利的人文环境是很重要的。让学生拥有对色彩敏感的眼睛,敏感于色彩的变化,敏感于色彩的搭配,敏感于色彩的美和协调;让学生怀有一颗喜欢色彩的心,喜欢玩色彩,喜欢用色彩,喜欢指点评说色彩,喜欢追求色彩的美化。学生将因此而获得更多收益,学生的心灵将因此而敏感起来,多彩起来。小学阶段就开始重视对色彩感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同时能在生活当中融会贯通地应用。同时为今后艺术才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触动稚嫩的心灵,感受色彩的魅力

色彩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大自然中的天空、大地、山川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无时不在的与色彩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色彩作为绘画元素可以造成一种情感的震动,形成一种心灵的共鸣。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范画、课件等,让孩子们感受色彩的魅力。

二、睁开发现的眼睛,捕捉色彩的变化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越是纯度高、色彩饱和的颜色越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年龄越小的孩子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可见色彩在孩子们的视觉空间上,以及引起孩子心理注意的倾向上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初学色彩绘画的同学,常常是埋怨自己“手笨”,画不出丰富的色彩,实际上,所谓“画不出来”大都是因为“看不出来”,也就是看不出色彩,当然就画不出色彩,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孩子们却很少埋怨自己的眼睛。

要让孩子们 “画出色彩”,就得带领孩子们先认识色彩、捕捉色彩。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造物主,它给予动植物各具特色的外形,和斑驳陆离的色彩。捕捉色彩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理论回到实际中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安排孩子们去户外活动,提高他们识别色彩的能力。例如在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的《田园风光》中,从孩子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他们眼中的田野只有一个颜色,那就绿色,再也没有其它的色彩存在了。但是春天的绿也有很多层次,于是教师利用了课外的时间,带着孩子们走进田野,去感受它的色彩,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田野是否只有一种绿色,还有别的颜色吗?孩子们带着答案飞奔回来告诉我,田野不是只有绿色,还有白色、紫色、黄色、粉色,各色的小花穿插在绿中,可美了。回归自然,捕捉自然中最纯粹的色彩,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跃色彩的海洋

每一种不同的色彩都蕴含着其自身的情感特征,如:红色有激情,热情奔放,使人感到温暖;蓝色的宁静深远,让人感到平静;黄色的舒畅明快,让人觉得轻松愉快。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体会出这不同颜色中许许多多的情感变化,让这多彩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他们。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为他们的色彩作品编出一些小故事:说到春天,我们可以联想到深浅不同的绿,田野里各色的小花;说到夏天,我们可以联想到荷花的粉,西瓜的红,天空的蓝,雷雨的黑;说到秋天,我们可以联想到落叶的金黄,橘子的黄、苹果的红、葡萄的紫;说到冬天,我们可以联想到腊梅的白、树木的枯、河水的清等等。在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过程中,同样让孩子们观察到各种不同的色调,这冷暖不同的色调,表现在孩子的画纸上都有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素材的美丽,去引导孩子们感受、发现、并用画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使孩子们在学习完色彩知识后把色彩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他们小小的心灵深处色彩所撞击成的火花再一次激发出他们热爱生活的感情,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色彩的海洋中还有许多的奥秘需要探索,教师应该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色彩。我们还可以用欣赏的手段来告诉孩子们如何运用明和暗、深和浅、大和小、粗和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

在美术教学中,要将生活与美术紧密的联系起来,达到美术与实际结合的效果。教师可以一步步的融入于色彩相关的知识链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理解色彩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人们审美感受力的高低强弱,是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只有通过耳濡目染,亲身体会,才会使视听感官变得灵通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系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领会各学段内容标准,有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师还根据孩子的绘画心理特征及年龄特征,运用各种形式内容,为孩子提供有丰富色彩的环境与条件,尊重孩子个人的审美倾向,及时鼓励,不断提高孩子的色彩能力,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使其有独特的个人色彩风格,创造性地表现美。

【参考文献】

  1. 金书永. 谈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J]. 俪人:教师, 2016(13):195-195.

  2. 杨中华. 磨砺感觉,培养学生色彩语言的表达能力[J]. 美术大观, 2014(11):160-161.

  3. 徐永斌, 吴云章. 色彩基础教学应注重学生认识与表现能力的培养[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5(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