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建设中生态修复的优化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水土保持建设中生态修复的优化作用

高雨龙

身份证号码: 62272719881*** 2017 海南海口 570100

:现阶段,在人类活动愈发频繁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水土流失是现阶段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在海南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修复可以让受损植被恢复正常,从根本上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和质量。因此,本文概述了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作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优化作用

引言:

大自然本身具有一定的循环再生能力。生态修复技术是以此能力作为基础,采取人为干预的形式,将地区的各种自然资源综合起来并加以使用,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水土流水问题严重意味着生态系统的退化,为了实现生态修复,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物种的多样化。

1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1.1提升环境修复管理质量

植被保护程度不达标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在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中,需要加强环境修复管理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程度。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可以达到明显保土减沙的效果。分析各个时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数据可知,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使水土流失范围大大缩减,促进整体工作效率提高,进而使土壤侵蚀得到控制。

1.2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也能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提高生态修复工作的效率。生态修复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并找到生态建设中的问题,人们逐渐接受这一理念,并积极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因此需要做好宣传推广,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视度,接受新的科学理念,从而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1.3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不仅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中,动植物都相对缺乏,导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海南省地表径流的时空分布不均。丰水年径流量475亿立方米,径流占80%以上,枯水年径流量143亿立方米,丰枯比为3.3:1。每亩耕地枯水年占有水量2066立方米,仅为正常值的一半。径流在地区分布呈中部雨区向四周渐趋递减的特点,中部雨区中心与西部沿海地区的比值达6倍。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增加植被覆盖率

一旦缺乏植被的保护,就会造成水土的流失。要想真正实现生态修复,就必须要提高绿化环境的发展,推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以及组织能力,从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生态修复工作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后,当地的制备覆盖率会持续增加,不仅能控制土壤侵蚀,还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改善小气候问题,尤其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在持续的恶化,通过生态修复之后能够逐渐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并改善局部小气候的问题。

1.5增加区域的储水能力

合理地运用生态修复技术,还可以增加区域范围的储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抵抗旱灾洪水的能力。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土壤与植被会产生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强大的生态系统储水功能,提高土壤对水资源的涵养作用,有效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土壤与植被。

2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生态修复技术相对落后

在进行水土流失保护工作中,生态修复技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扶持,但我国人口在不断增长,环境日益严重,生态修复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自然能源的损耗。即使我国地域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修复好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将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就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1]。首先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进行研究,帮助当地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降低环境再次受到破坏的风险。在接下来的生态修复工作中,研究人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积极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并运用到实际修复工作中,从而找寻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实现我国生态化建设。

2.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标准有待完善

目前来看,各地的生态修复技术都是分散在相关部门的,并且技术标准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可以大规模的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但在体系和标准方面还有待完善,暂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2.3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

现如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有关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出了帮扶项目。但是对于水土流失这一方面,有关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落实到细节,提出的解决方法也有局限性,不能高效的执行水土流失保护工作,降低了生态建设的工作效率,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制度,优化细节。

2.4生态修复意识不够

我国在推广生态建设时,一般都采用传统的推广方式,虽然水土流失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研究获得了有效的成果,但由于推广方式和力度不够,相关技术得不到支持,人们的生态修复意识也得不到提高[2]。因此,要不断的创新推广方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管理,提高当地的生态修复意识,不断提高生态修复效率。

3水土保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3.1应用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很多,因而在修复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将各地区自然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展修剪工程,结合禁牧等配套措施,有利于为植被恢复提供相对适宜的环境。

3.2应用过度垦殖生态修复技术

在进行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应该结合使用现行的坡地退耕还林以及梯田技术,始终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而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在此期间,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使水土保持工作得以良好实施,还需要注意化学防治管理,减少其使用次数,尽可能地利用生物防治[3]。对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区域,应该以具体情况为依据,综合分析当地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推动太阳能、风能及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新型技术。

3.3应用经济林过度开发

生态修复技术将经济林过度开发技术应用至生态修复过程中,必须采取立体开发的模式,做到将经济循环利用。采取立体化的种植模式,以山地自身特点为基础,利用其自然坡度来实施开发工作[4]。此外,通过采用土地轮作化模式,可以将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对生态系统食物链进行模拟,从而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使产业链间的组合效应更加良好,最终建立起水土保持性生态模式,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如果放任不治理,就会造成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在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时,必须要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案,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充分发挥出生态修复工作的价值。虽然大自然的修复能力很强,但也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不仅能推动生态建设的发展,也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郜文江.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建材与装饰,2020(01):285-286.

[2]王盼.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5):278-279.

[3]于德志.浅析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8):110-111.

[4]贾志峰.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作用及有力措施[J].地产,2019(15):20. 个人简介:高雨龙身份证号码:62272719881015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