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2
/ 2

浅议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魏爱萍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河南许昌 461000

新课标高度重视第一学段儿童的课外阅读,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低年级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是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对于初学阅读的孩子,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在稚嫩的心灵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一、重视引导,点燃阅读热情

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课外阅读也应尊循直观性原则,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图画能紧紧吸住孩子的眼球。现在市面上彩图童话故事书籍众多,经典童话的彩图绘制更是精美动感,极富想像力,孩子无法拒绝这种诱惑,欣赏图画时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周围的文字,“爱屋及乌”而迷恋其中。《拇指姑娘》的画本就精彩神奇:贵妇人在花苞上轻吻一下,瑰丽的花儿阳光般绽放,金黄的花蕊上,一个拇指大小的女孩露珠般端坐其间……赏图,阅读,就这样携手相连。

优美的童话故事常常被改编为儿童剧,观看儿童剧,不仅能给孩子以娱乐,而且使孩子们受到美的熏陶,产生阅读的动机,自发拿起书本。如儿童剧《马兰花》里神奇的布景,小兰的勤劳、善良,大兰的懒惰、贪婪、自私,无不激起孩子群情激越,把书捧来先睹而后快。儿童参与表演的《小熊拔牙》中富有个性化动作化的台词,犹如丝线把目光引向书本。让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传达出的美和感染力。教师给孩子们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从而营造阅读的文化氛围。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等适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范读,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听录音故事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好办法,《鞠萍姐姐讲故事》吸引无数孩子走入阅读之门。安排“每日一听”的活动,利用每个教学日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时间播放儿童故事录音带给学生听,长期熏陶,阅读之路越走越宽。

二、营造阅读氛围,增加学生阅读欲望

孩子的天性是富于幻想,优美的童话故事一旦进住心中,将幻化出神奇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神情并茂的摹演,一下子就把他们吸引住了,把他们带进超越时空的神奇境界自由翱翔,从而好奇心、求知欲由然而生。教师应是讲故事的高手,说书的能人,腹中有倒不完“名段”。当瑰丽的情节与精彩的语言不断触摸儿童的听觉,阅读的欲望已悄然萌发。普希金童年时代就十分喜欢听乳母讲美丽动人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应该是他献给童年的诗。

稳定的阅读兴趣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教师应重视家校间联系,建议家长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足够数量的儿童读物,在孩子手能所及的地方放置注音配图小书,随兴翻阅,轻声指读,端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父母与其规定孩子每天花多少时间看书,不如关心孩子们所看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孩子告诉你故事讲到哪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成就感。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家长接触的时间交流心得,利用家长会的时机“传经”,教师与家长在不同时空里“穿针引线”,阅读定能成为孩子心爱的朋友。

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愉悦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烦。如阅览室、静谧的林院、旭日初升的校园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环境。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力量。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冰心奶奶、安徒生爷爷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也可以介绍同龄学伴课外读书的成果和趣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识的海洋对于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形成,海底世界的奇幻,森林王国的趣闻,历史人物故事,未来的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等。从学生的好奇入手推荐读物,《365夜》、《动脑筋爷爷》等书,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儿童天性喜欢快乐和游戏,儿歌、猜谜、脑筋急转弯是他们的最爱,《伊索寓言》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也应不失时机捧出。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三、促进交流合作,使得学生享受阅读成果

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从而带动阅读的提升。

一部分学生爱读课外书,懂得了不少的知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面,不读文字,收效不大。原因主要是他们孤立地读书,有一定的阅读障碍,缺少同伴间的相互“切磋”、相互合作。针对这一情况,着力指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阅读。几位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把他们编成一个小组,叫“童话”小组,理解能力、知识面、读书兴趣悬殊大的学生在一起,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大家共同享受成果,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四.改变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促进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实现自能阅读的目标。我认为读书的方法主要来自课内,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能注重利用教材中的“金钥匙”,因为它几乎包含了小学阶段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首先,要求学生读书时要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想,遇到生字生词能

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其次,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片断。还要向学生介绍读书的顺序,拿到一本书应该先看什么,后看什么,那些精读,那些略读等等。我教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预习,效果显著。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重点词句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