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方法及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2
/ 2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方法及启示

曲艳鹏 杨艳秋 佟丹丹 张爱忠 吕恬 管鹏宇 李启涛 吴国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大庆 163319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日益提升。现阶段普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暴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在分析大学省就业力问题的基础上,简单探讨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方法,这将对于大学生就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力 职业规划

  1. 引言

在现阶段所处的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生面临着很多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想找个工作难,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更难。同样的,在大学毕业生逐渐增多的环境下,许多用人单位感到招聘到满意的人员很难,主要是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要求与高校所培养的要求没有达到一致,使得用人单位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人员,一个企业往往看中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却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方面,这让企业与高校之间无法形成一个完美的供应链。而如何抓住机遇,求真务实,以市场需求和大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变革教育模式,做到人员之间的匹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这是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等院校应该深刻反思和积极采取措施的首要问题。

  1. 大学生就业力及其构成

就业力(employability),也就是就业能力的简称,通常也被人们叫做就业竞争力、可雇佣能力等等,这个概念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英国的专家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目标,许多国家也将大学生就业力划入测评高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生的就业力主要就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的形成的,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环境的要求,实现个人的理想,而其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

1.工作实践能力

在校大学生应运用好所学的知识来做好具体的工作。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注重培养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我们要达到一个满足任何企业需要的多用型复合人才。在企业招聘时都会明确的做出所需求的岗位和人才,同一个企业所聘用的人才将从事不同的工作,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只用一种人来从事同一种工作,而企业也是有着各种各样岗位,企业所需求的,就是一个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够胜任多个岗位的人才才是任何一家企业所需求的。

  1. 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应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应该时刻具有自我激励能力并具备可以对社会环境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掌握对信息的摄取及运用的能力,能够很好地拓展知识结构,具备自我决策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经受住挫折的折磨,并为目标努力奋斗。在当今这个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剧烈,各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要尽量快速的调整好自己,以便能够适应社会的环境,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1. 应聘求职能力

大学生在通过求职应聘而具有的能力。现如今的求职应聘过程都是双选制。如果一个大学生想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并分析各种招聘信息和应聘单位,在与招聘单位取得联系后,运用自己的能力并向招聘企业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一个好的应聘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1. 学生就业力存在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力在理论上应该比其他人群更高,但在实际统计下,一些大学生在人才的竞争和岗位的工作中,却表现出就业力不足的问题,这与预想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差距,虽然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而得到缓解,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是各个高校乃至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大学生就业力低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问题

专业口径狭窄。每一个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及发展,会不断的调整公司的业务结构,或多或少的会延伸或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员工的岗位也会随公司的调整而改变,所以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人才。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很多高校开设的课程只是理论性较强,缺乏实际操作的培养,即使是介绍各种操作过程和手法时也一概而过,这样的安排虽然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但企业所大多数需求的并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企业往往看中的则是他的工作实践能力。最后,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脱离了企业的需求,在专业设计前,并没有好好的调查实际企业所需要的类型,而只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开设专业,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产生的供需矛盾。

2.大学生就业理念的问题

在近几年来,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而企业所需求的岗位也越来越多,正是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也越来越多,就业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同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即使是有这么好的背景和条件,仍然有一部分的学生没有一个足够理性的就业观念,无法把握住发展的机遇,过分的重视眼前的利益,并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由此失去了就业的信心,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情况,一心坚持考研,而错过了很多适合自己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正是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导致就业经验的不足,从而缺乏一个对就业的理性认识。

3.

  1.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方法

在面对大学生就业力低的问题,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将大学生就业力作为考核高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高校本身也应当转变思想,改变观念,将大学生就业力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通过加强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全面并加大力度的提升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推进高校的改革。拓宽专业的口径,增加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我国现阶段的教学都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目标进行增减设置,这样的模式必须要改没变,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设置专业、制定培养方案,同一个专业应 当具有两个及以上的就业方向。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多样化,一方面根据实际工作的要求,设立多个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可以开设一些跨专业的课程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与时代相吻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与时代脱轨,始终掌握我们这个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同时也应该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倾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采纳他们的意见来对专业进行设置安排,只有这样的设置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能更好的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加强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加强大学生的活动管理,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管理。现阶段大学校园里的社团种类繁多,但是大多都是有名无实,无法真正的让学生有一个好的提升环境和空间,因此,高校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引导,保证活动安排能落实到实处,让大学生真正的得到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从根本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的管理,尤其是加强对诚信理念的教育,克服不良行为,加强自我管理,培养出一个良好的习惯。高校的就业指导也应当始终贯穿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当中,教育指导过程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应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积累一些经验和技巧,使其在就业时不再彷徨。

作者简介曲艳鹏(1991— ),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NDJY1905);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党建研究课题(XDJ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