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制度化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承之教育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非制度化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承之教育浅谈

刘求生

余干二中

摘要: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红色文化也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故而加强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势在必行。非制度化与制度化同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形态,且在教育面临着制度化困境的当下,非制度化形态以其独特不可替代的教育优势开启了复兴之路。同样,在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中重视加强非制度化教育能发挥红色文化的整体教育价值,使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本文力图通过对教育三要素的分析来探讨如何在制度化之外更好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结合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力量以达到红色文化教育功效。

关键词:非制度化教育;红色文化;青少年红色传承

一、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下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传承红色基因根本上是红色文化的传递与发展、丰富与创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类型,红色文化具有极高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价值,尤其在当下社会多元发展与快速转型期,发挥红色文化的引导、规范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而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上,要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其中关键便是要做好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

在青少年教育中传承红色文化,加强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能够发挥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思想道德的教化功能、创新素质的锻造功能[1]。同时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求和重要途径。

二、非制度化教育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活动。《教育大辞典》中阐释“制度化教育”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固定机构与场所,有专职教学人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的训练的培养人才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2]制度化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一般由初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承担。而非制度化教育是指国家制度化教育之外一切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非制度化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各个场域,如家庭、社区、邻里、工作场所或闲暇活动、市场、图书馆及大众传播媒介[3]

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是传承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除学校教育以外,非制度化教育在红色文化传承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非制度化教育不仅能够突破制度化教育的限制,有效增加社会成员享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兴趣,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依赖于学习者的内在驱动接受和学习新知识。

另外,非制度化教育不仅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也具备对红色文化独特的创新功能。在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非制度化教育不仅能让红色文化代代流传,还能依靠更广大的文化主体,凭借更活跃的生命力,创新红色文化内容和形式,使红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建设中日久弥新、活力焕发,也能更好地“代代相传”。

三、非制度化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主编的《教育学》中认为,教育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下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构成要素,从而探讨出非制度化教育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可行路径。

(一)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担负一定的教学责任并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正如康·德·乌申斯基所言“学校和负实际责任的教育者和教师们,绝对不是人的唯一教育者,还有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等在内的潜在教育者。”[4]非制度化教育广泛存在学校、家庭、社会之中,能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教育者也非常广泛,“能者为师”即无论处于社会何种阶层、是何种身份只要清楚地了解某些红色文化都可以做红色文化的教育者。

不同的教育者可以凭借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对不同的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生长于红色文化起源地如井冈山、延安的本地人以其对红色物质文化的熟悉了解或有耳濡目染的红色故事等的优势,丰富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红色旅游业开发者以其资源开发面向大众的特点,注重红色文化的宣传与创新;红色理论工作者以其研究的责任将红色文化形成系统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最后通过讲座、巡讲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是制度化教育还是非制度化教育的教育者们都应以教师素养的高标准来规范自身,追求卓越。

(二)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红色文化是面向大众的先进文化,因此红色文化教育也是面向大众的,红色文化的受教育主体是广大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提高文化自觉,主动做红色文化的学习者,调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体验红色物质文化、感悟红色制度文化、传扬红色精神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两大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教育者应不只是文化输出者的角色,更应加强文化自觉,在传递文化同时坚持学习,把握红色文化新内涵,从而也利于达到创新红色文化的高度。受教育者在掌握好红色文化内容之后也可以成为教育者,在把握核心要义基础上或加入自己独特的理解,通过宣讲、写作等途径来部份承担起教育者的任务,丰富传承红色文化的形式。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具体而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发生的时空等。

无论是制度化还是非制度化教育,其教育目的都是传承红色文化,同时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进而激发创造出红色文化的更大价值如经济、政治、文化价值。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具有广阔性和普适性,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理想信念、清正廉洁等,而在非制度化教育中教育主体可充分发挥能动性,结合现实情况分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如在国家大力反腐倡廉之时,红色文化教育可开展多个反腐倡廉相关内容的教育活动;每逢八一建军节,可彰扬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八一精神方面的教育。

相比于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横跨了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场所,因此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方面更具有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也更能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方法上,非制度化教育过程中同样甚至更容易使用榜样法、参观法、情感陶冶、实践锻炼、情景教育还有讲授法等,将教育内容密切得与每个个体结合,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且刻骨铭心的教育。在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上,非制度化教育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形成“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教育模式,将红色文化转化成为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视频等多种形态的信息,通过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学校与非学校的社团俱乐部、社会学习中心如图书馆或社区委员会、红色旅游地及展览馆或国防教育基地等多种平台,跨越时空界限来进行广泛的非制度化红色文化教育,建设红色文化学习型社会,使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雅克·哈拉克著.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6.

4][俄]康·德·乌申斯基,郑文樾译.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