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课堂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6
/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课堂教学为例

彭建华 ② 白雪梅

成都天府新区三星小学,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问题意识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基于其年龄、性格的特点,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心,思维活跃,但是却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引导小学生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教师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课堂教学

引言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怀疑,并且有强烈的探究动力驱使着要解决困惑的心态,比如数学理论或者已知现象或结果等。这种心态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力,锻炼其理性思考的能力。本文以北师大版本的六年级数学教材上册中“生活中的比”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创设适宜的情境

小学生对故事一直情有独钟,故事情节往往能充分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可以利用这种心态,创设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情景,或者模拟生活中感染力强的场景,将教材相关内容融合其中来引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1]。例如,在讲解“生活中的比”之前,教师先采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福尔摩斯》系列故事来创设场景:一家古董店被偷,损失严重,办案人员在现场发现一个脚印,经过排查,有三名嫌疑人,身高:A为156cm,B为178cm,C为190cm。福尔摩斯到达现场后,拿尺子测量了以下现场所留脚印的长度,为25cm,根据这一数据准确的找到了真正的盗窃者。教师此时可以提出问题:“福尔摩斯为什么仅凭脚印的长度就能找出罪犯呢?”小学生对于探案类型的故事兴趣浓厚,这一问题将会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大胆猜测的勇气。于是,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有的认为从脚印的大小可以判断罪犯的身高,有的人为身高与脚印的长度之间是倍数关系等等。这一情景创设不仅引出了这节课要讲的内容,还集中了学生的精力,引发了探究的欲望,从而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设置合理的探究点

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以问题为导向来促使学生学习,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可以探究的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有探究的价值。

引入概念环节

每一个新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知识,在引入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自然的引导学生接受并理解新内容。例如,《熊出没》是近年来深受小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在引入“比”的概念时可以给出如下图片(图甲),教师设置问题:观察A、B、C、D、E五个光头强的图片有什么特点,找出与A相似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B和D两幅图与A比较形似。此时,教师接着提问:C、D与A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有的学生会回答:C图又扁又短,D图又细又高。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将A图的上、下边和右下对角进行拉动,动态展示A图的变化,让学生观察每次拉动时图片长、宽的变化,从而引出“比”这一概念。

5e97fcd0cd718_html_a2c1b1673a2ebdf2.png

(图甲)

(二)自学环节

自学过程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于自学过程是学生自觉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因此在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关键[2]。以“生活中的比”为例,既然谈到了生活,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与“比”有关的现象,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了“比”的含义,据此来思考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比如五星红旗的长和宽是什么比例,树高和树影长的比例等等。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无法清楚认知的问题,比如体育比赛中比分为什么会出现“5:0”的形式?0可以作为比值的后项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学生们会了解:比赛中的“比值”仅仅是记录分数的一种形式,而数学中的比值代表的是相除,与“倍数”相关。

三、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知识,还蕴含了很多丰富的素材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3]。例如,课后习题的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说出一种“3:4”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发散思维,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有学生认为这个比值可以用于体现两个人的工作时间比,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体现制作食物的原料比等。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搜集答案。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素材改造问题,比如教材中一习题为:六年级乙班共52名学生,男24名,女28名,问女生与全班人数比?教师可以将问题改为男、女之比,或者女生与全班人数比等问题,引导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四、结束语

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待任何问题都保持理性、客观的心态,不盲目相信,敢于怀疑和探索。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找出探究点及挖掘教材等方式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柳宪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 新课程(中), 2017(7).

[2]房久波. 巧问引思 由思见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 考试周刊, 2018(A2).

[3]钱惠忠.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