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有效方法之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古诗词教学有效方法之探讨

热比古丽•,尼亚孜

热比古丽•尼亚孜(新疆库车县乌恰镇中心小学,新疆库车842000)

中图分类号:G62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238-01

摘要:小学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诗词课文,只要教师能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诗境,领略作者遇境吟诗的无穷魅力。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只要焕发出精神活力,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保持兴趣;再现意境;品味情趣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词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为了让孩子们学好古诗,喜欢古诗,小学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诗词课文,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尝试提及共同探讨。

一、保持兴趣

一般说来,保持兴趣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措施。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我听过初中老师的课,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老师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随后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王籍的《入若耶溪》,教师可启发:树上的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身在闹市区,你会注意它吗?可是在考场上同学们写字时发出的沙沙声或笔掉在地上的轻微的声音,都会听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谁的诗句也曾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就会联想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些句子。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是可以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意境而让学生说出诗句来的。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如身临其境,读诗之乐、读诗之美也尽在其中了。中学是这样,小学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是。

二、再现意境

绝大多数的古诗都有很好的意境,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叙事喻理。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或深或浅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图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激励学生把头脑中的画用笔画出来。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原诗内容的理解,而且得到了美的熏陶,使感情得到升华。比如学习《清平乐.村居》,在带领学生领会词的意境时,我就采用了画面处理,鼓励学生根据词意画自己喜欢画的画,可以是某一景,也可以是全景。结果学生画出了各自不同的画:有的突出翁媪的亲热和睦;有的表现大儿除豆勤劳善良;有的着力渲染小儿卧剥莲蓬的玩皮景象;有的画出中儿聚精会神地织鸡笼;有的画出除豆,织鸡笼,剥莲蓬等组合画面,充分表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老师,一定要多看古诗词方面的书籍,教师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古代,许多诗人将诗画沟通起来,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很多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勾勒出辽阔苍茫的塞外风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春江图;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老师们共同寻找好的资源,分享好的课件。老师们在网上找到了大量地图片资料,动画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小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很多学生在看课件的过程中对古诗有了更深的理解。低年段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刚好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彩色插图,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让孩子结合课文插图来初步了解古诗描绘的情境,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春晓》这首诗,我让学生通过看插图,引导他们找到诗人身后的“床”及上面的被子等物品,学生在仔细观察中,不但找到了图中的景物:花儿和小鸟,还说到了其他春天的景物,学生就会联想到这样的画面:诗人刚刚起床,就来到窗外看外面的花是否被昨天的风雨打掉,可见诗人对春天的多么喜爱,自然而然地也激发了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这样,对于当时诗人的感受,孩子们自然就明了,古诗的情境被学生体味出来了。

三、品味情趣

不少老师担心学生因不理解诗词的意思,而影响对诗词的感悟,进而影响对古诗鉴赏题的解答。结果,遇字必解,遇句必疏,把古诗词课上成了古文讲解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有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少学生上到高中,也仍然照搬初中时的那一套,总以为背熟了每首诗的注解,就可以学好古诗词。殊不知,老师认认真真讲课,只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境地;学生辛辛苦苦学习,只换来个“事倍功半”的效果。

“诗无达诂”,“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品味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感悟不可析分的渊源。然而,古诗词又分明以或柔或刚或曲或直的气息,着实让你温馨甜蜜让你低眉蹙额,让你俯首呢喃让你仰天长啸,让你思接千载让你神游太空。

可见,教学古诗词必须以品味感悟为基础,让学生“直接面对古代原典的白文,自己去感悟其内在的意义与神韵,发现其魅力。”让学生真正领会这种“灵气”,让学生像“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一样,反复吟读优秀的古典诗词。“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什么音读、意读,什么情读、美读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吟读”,就是拉长声调像唱歌那样读。常回想起电影电视中古代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吟读“之乎者也”的滑稽相,兼之读一个字拉长几个拍子的怪音调。以前常忍俊不禁,老觉得私塾先生实在迂腐和滑稽。现在看来,其实私塾先生的陶醉样,正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合一,达到了“意会”的最高境界。刚开始尝试时,学生也觉得有些滑稽,只记得笑而不记得读。时间长了,他们也品出了这种读法的趣味来。古诗词属“气”的东西,而拉长音调需要运“气”,学生在“吟读”过程中,将身体中的“气”同诗词中的“气”汇合起来,就有一种“回肠荡气”之感,仿佛字字句句皆出于己之口,仿佛浓浓情趣(即“气”)皆出于己之心,达到“我即作者”的高境界。

优秀的古典诗词,总能“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学习古诗词能否把诗人“沁人心脾”的“情”给品味出来,是衡量其鉴赏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学生只有进入诗境,才能同诗人产生共鸣,怨诗人之所怨,悲诗人之所悲;喜诗人之所喜,乐诗人之所乐;憎诗人之所憎,恨诗人之所恨。

有的老师曾做过实验,让一组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吟读”,再让另一组学生在播放的背景音乐中“吟读”,结果大不一样,第二组“吟读”的感情明显要比第一组充沛得多。我们发现,音乐一出,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被“挑”出来,而能自然地和着音乐的拍子读出诗词的节奏,并能就着音乐的风格读出诗歌的情调。音乐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