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

白燕

四川省大竹县石河中学(635100)白燕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最具有生命力,最富有光彩的蓝田美玉当作沙子垃圾,弃之不顾,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压抑的痛苦,而不是一次愉悦的审美体验。有时,虽然注意了审美情趣的培养,但是只注重了那些形式美,却把最具有生命强度,最启迪思考的人格美、人性美、理性美给忽略了。这也毋怪乎学生们在写作文时,为何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心中无感乱呻吟了。语文教育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观察语文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创新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这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1发掘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育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同时,它们也构成了美的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发掘这些美的因素,以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我们以被选入高一人教版的《荷塘月色》为例,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而这篇文章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其中对荷叶的描写达到了美的极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种自然美的句子学生不难发现,课文中还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教师完全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找出这样的句子,体会并感受自然美的存在。同时,文中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艺术美的效果。“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其内心情感的反映。文章开头作者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这是在情与景当中所体现的意境美。教师在平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更多的美的因素,增强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重视语感,以情动人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语文是中学各教学科目中最富情感的学科,语文审美教育要把握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处理,做到“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使用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作品,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审美因素,以此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2.1重视语调教学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作用。语言要通过一定的句式进行表达,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中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式来表达的,语调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时,教师应选择激昂饱满的语调,营造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讲述慷慨悲壮型课文,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闻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时,则应选择深沉豪迈的语调,造成一种慷慨悲歌、拔剑起舞的课堂气氛。

2.2重视语感教学在语文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语感是人对语言知觉的感知、领悟及把握的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性表现,是人的感知在刹那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的有关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激发审美的情感、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融语言教育、审美教育于一炉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进行语感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朗读。首先,要重视教师的范读,在范读中规范学生的语言,诱导、熏陶学生的语言,使他们获得丰富的语言感受。例如,在处理豪放型的文章时,要做到激情昂扬,语速不宜过缓、语调不宜低缓,同时应处理好感情上的变化;在朗读清丽婉约型文章时,语调应轻柔,语速宜舒缓,造成一种清远、淡雅的气氛,要读得轻柔、恬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要看到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仅有教师的语言示范作用是不够的,还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学生的审美情感,是由学生对语言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越俎代庖。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所获得的审美体验,是最为真实、最为宝贵的审美体验。

3产生共鸣领悟美

共鸣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的思想感情契合相通,和谐一致的心理现象。高中生囿于人生体验和思维深广度的限制,有时未必能够完全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审美意象。这就要求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教学中,我经常提出的问题有:①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写)?②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表达?③你曾经有过这种情感体验吗?……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一课《毛泽东词二首》时,我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学生总结有“大气”、“霸气”、“豪迈”、“豪放”,等等。我接着提问:“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写出如此气势恢弘的诗词呢?”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他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所具有的胸襟和气魄,从而获得了恢弘壮阔的情感体验。

4升华美、提升美

升华美和创造美依赖于品味鉴赏,由运用至活用最后实现创造和自身的美感展现。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首先是认知积累,然后迁移,最后创新和展示。比如:当我们愁绪满怀时,我们就想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我们与朋友异地而居,相隔千山万水,便想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都是运用,它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也提高了我们的文学品味。当然,前提是认知了这些诗句的美,把握了它的深厚内涵。

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有益实践。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学生固有的美好情感,要循循善诱,要因势利导,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境地,让美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我深信: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何愁不能发现美!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