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 4

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陈伟焘林新锋赵馥江其龙雷艳艳罗苑苑郑

陈伟焘林新锋赵馥江其龙雷艳艳罗苑苑郑述铭徐运升

【摘要】背景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对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其临床实践搭建分层级的教学体系,并探索如何利用数据化的结果指导临床带教各个环节进行细化、改进。研究方法所有轮转我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CareUnit,ICU)的人员,均需按不同的轮科时间分阶段完成《重症医学科技能学习规划表》1份,并各于入科后3天内、出科前1周内接受与此相关的测评,对考核成绩的均值±标准差、知识点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教育测量学分析。主要结果为期8个月的研究(2014年5-12月)中,实际在ICU轮科人员103人,共回收有效的入科测评96份和出科测评94份,其中入科考核成绩的均值±标准差为59.95±13.15(95%CI57.28-62.21),出科考核为59.79±14.55(95%CI56.82-62.75),P=0.93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而轮科时间≥2个月的16位轮科人员成绩的亚组分析发现,入科测评的均值±标准差为69.12±9.44(95%CI63.47-73.65),而出科测评为75.63±11.49(95%CI69.42-82.33),P=0.017,比值比(OddsRatio,OR)4.664。同时可实现每条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的测算。结论ICU的临床教学效果可通过合理的层级教学来提升,并实现量化分析,测算各个知识点的难度、区分度,为进一步调整优化提供了教育测量学参考。

【关键词】量化分析;临床实习;提纲式教学;形成性评价;教育测量

EducationalmeasurementparameterscananalyzeandquantifytheeffectofclinicalteachingintheintensivecareunitWei-taoChen,Xin-fenLin,FuZhao,Qi-longJiang,Yan-YanLei,Yuan-YuanLuo,Shu-mingZhengandYun-shengXu.DepartmentofCriticalcareMedicin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GD510405,China

【Abstract】IntroductionTeachingintheintensivecareunit(ICU)canbechallengingasacore-learningenvironmentisundergoingtremendouschanges.Weassessededucationalmeasurementparameterstoseehowtheeffectmaybeimproved.MethodsAllmedicalstudentsrotatedinthisacademicgeneralICUduringa8-monthsperiodwereinvitedtojoinanICUcore-skilltrainingprogram,testedbothbeforeandaftertherotation,resultswereenteredintoaprospectivelycollectedqualitycontroldatabase,scoreswerecalculatedbyMeanvalue±Standarddeviation(Mean±SD),theDifficultyandDiscriminationoftestitemswereanalyzedandquantifiedaseducationalmeasurementparameters.ResultsOverthe8-monthsperiod(May–December2014),atotalof103studentsjoinedtheprogram,96validpre-rotationexaminationpapers(59.95±13.15,[95%confidenceinterval{CI:}57.28-62.21])whereas94post-rotationones(59.79±14.55,95%CI:56.82-62.75)wereenteredintothedatabase,nosignificantlyimprovewasshownoverallthestudents(p=0.936).However,thepost-rotationtestscoresincreased(69.12±9.44to75.63±11.49,p=0.017)amongthesubgroupofwhomrotatedinICU≥2months,withanoddsratio(OR)of4.664.TheDifficultyandDiscriminationofeachtestitemwerealsocalculated.ConclusionsInthegeneralICU,studentswhowithextendedrotationperiodresultedinhigherscoresofeducationalmeasurementparameters,whichisanoptiontoanalyzeandquantifytheeffectofclinicalteachingofcriticalcaremedicine.

【KeyWords】quantitativeanalysis;clinicalskills;programdirector;education;training;residency

危重病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作为一门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的临床综合学科[1],从教学需求而言,更强调从理论到实践的垂直式、跨学科、广覆盖[2],本研究课题在对临床型硕博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进行临床带教时,尝试摸索一套有规划、分阶段、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并将部分教育测量学指标用于其的教学评估中,探索出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叙述如下:

资料与方法

1.教学体系搭建与研究步骤

1.1围绕临床实践的教学规划[9、10、11]

我们借用教育测量的内涵实质,并参考国内外临床教学培训项目的经验,将ICU临床实习的考核,以已经运行2年的《重症医学科技能学习规划》,作为一份大纲,该规划分由易至难的四个阶段作为“提纲”,每个阶段设置与其难易程度相对应的“任务”若干,每个任务即为一个知识点,纲举目张,将ICU中实践性极强、而又纷繁复杂的临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A4纸张大小可容纳的方便携带的表格;在每个轮科周期的第一天发至各位轮科医学生的手中;并根据不同轮科时间、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轮科需求的医学生或轮科医生作出相应要求,初步搭建分层次的重症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1.2紧扣临床需求的晨间小课[12]

如此众多的知识点,除了有“提纲”,还需要有围绕其展开的各个知识点的主动输出,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共讲授小课142节;每周五晨交班后,设计时长为10-20min的小课容量:先提出临床或教学上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情况,后围绕其展开和阐述,涉及不同深度、广度的知识点法[11],既包括转运呼吸机、振动排痰仪、PiCCO、视频喉镜等器械的使用,又细述各种专科操作如纤支镜引导下清醒气管插管、经膀胱腹内压测定、深静脉穿刺置管等的注意事项,亦追踪国内外最新文献指南进行精读,还有立足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ChineseCriticalCareCertificationCourse,5C)教材的知识点讲解。从2013年2月开始注重讲者之间的集体备课与经验交流以来,累计制作并保存的相应课件达107个;以PDF格式保存于印象笔记?企业版(Evernote?Business),科室讲者之间内部资源共享、鼓励良性竞争、互相促进提高。

1.3针对临床操作的流程规范

在执行各种专科操作的前、中、后,临床带教均应用CheckList,我科已结合本科室实际,制作如《经皮气管切开术CheckList》、《气管插管CheckList》、《床旁鼻肠管置入ChekList》等,对完成了较高层级《重症医学科技能学习规划》的培训学员、研究生,逐步允许进行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规范操作习惯,已初步显现教学便利性与优势,将继续深化并进行数据挖掘。

1.4立足临床考核的测评手段

有上述两步规划的铺垫,为了实现“量化”的效果,教师队伍本身需要在教中学、啃透知识点、编写考核试题、形成可随机抽取试题的题库,是摸清教学过程中各个影响量化结果环节的基础,同时也是得到可量化数据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科在2014年2月开始组织人员分解题库编写任务,由专人将题干和选项、出处、解释,进行汇总、归类、编码、复核,并从2014年5月始根据比例随机抽取题目,形成每月的入科/出科测评试卷。截至2014年12月共汇总试题522条,形成试卷16套。

1.5评估带教效果的量化分析

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实际在我院重症医学科(ICU)轮科人员103人,在入科后的三天内、出科前的一周内,分别对其进行入科/出科测评,每份试卷题目设定为客观题20题,答卷时间30分钟,由教学秘书监考并即时评分,出科测评结束后进行试题答疑。每份试卷均被回收,成绩统一录入,并每月进行数据初步分析,反馈至题库编写的各成员,以作为题干、干扰选项的调整参考依据。

运行期间共回收有效试卷数:入科试卷96份,出科试卷94份,以此为基础进行下述数据分析与挖掘。

1.5统计学方法

1.5.1统计软件

试题、数据汇总/归档:应用MicrosoftOfficeExcel(版本:2010forWindowsXP/2011forMacOS);数据初步分析:应用AppleiWorkNumbers(版本:3.5forMacOS/2.5.2foriOS);数据统计:应用SPSSStatistics(版本:22.0forMacOS,IBMGroupInc.);数据图生成:应用GraphpadPrism(版本:6.0forMacOS,GraphPadSoftwareInc.)。

1.5.2数据描述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描述;

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

1.5.3数据统计

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在α=5%水平上,假设检验采用双尾、双样本方差齐性检验,前后对比数据(Before-after)采用单尾、配对检验;

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回归系数、P值、95%CI及OR值;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

非参数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以P<0.01作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研究结果

1.成绩一览

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实际在我院重症医学科(ICU)轮科人员103人,运行期间共回收有效的测评:入科试卷96份,出科试卷94份。分析参与入科/出科测评的全部考生的卷面成绩,其中入科测评的96份试卷,最高分85,最低分35,平均59.95±13.15,95%CI57.28to62.21;出科测评的94份,最高分90,最低分20,平均59.79±14.55,95%CI56.82to62.75。

1.1全部轮科人员的入科/出科测评成绩(详见表1、图1)

图2轮科时间≥2个月人员的入科/出科测评成绩分布及其前后对比

2.试题的教育测量学指标分析

2.1指标分析步骤及公式

2.1.1将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入科和出科试卷中抽取的题目,尝试进行教育测量学分析,初步选择难度和区分度两个指标。

2.1.2题目难度

针对客观性试题,测算题目的难度(Difficulty)目前教育界广为接受的公式为“通过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称为“通过率”(Passrate,通常用P表示),采用这种定义法,其大小与难度高低成反比,难度值小时表明试题难,值大时表明试题容易,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7、8]

P=R/N

(R为答对人数,N为全体人数)[7、8]

2.1.3题目区分度

测验目的就是将被试者的水平加以区别,题目区分度(Discrimination)又称项目的鉴别力,指题目的得分对被试者的实际能力水平的区分或鉴别能力(通常用D表示),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1。

将测评总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从高分一端开始选取27%作为高分组,从低分端选取27%作为低分组;根据抽样人数,分别计算出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某题目上的通过率P,再应用以下公式求出区分度D:

D=PH-PL

(PH为高分组在该题目上的通过率;PL为低分组在该题目上的通过率,在水平相近、数量偏小的样本中,采用27%(而非33%)作为计算标准。)[6、7]

2.1.4指标分析结果

为统计每条题目的难度与区分度,我们首先将每份试卷每条题目的考生答题情况(包括错误选择的分布情况),作初步数据录入;且考虑到单次测评的样本量较小,通过后期筛查,我们将多次测评中抽到的相同题目数据,再进一步合并处理。

讨论

本研究对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尝试分层级构建教学体系,并按照教学测量学的评估思路进行设计,得出一系列数据,并寄望据此基础,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作好铺垫。

1.从所有接受测评者的总体分数初步对比中,测评成绩在入科至出科考核之间保持稳定,入科测评的96份试卷,平均59.95±13.15,95%CI57.28to62.21,而出科测评的94份,平均59.79±14.55,95%CI56.82to62.75,而未见明显提升,原因分析如下:

1.1总计16份试卷的题目生成,均以题库中对应《技能学习规划表》的第一至四阶段的索引,按照比例随机抽取,反映试卷、题库的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1.2由于重症医学的学科特性、其教学及与之对应的测评的特点,决定了所涵盖的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并非1个月的轮科学习时间便能登堂入室的;

1.3如果将轮科≥2个月的医学生数据进行亚组分析,入科测评的16份试卷,平均69.12±9.44,95%CI63.47to73.65,而出科测评的16份试卷,平均75.63±11.49,95%CI69.42to82.33,P值0.017,比值比(OR)为4.664,使我们认为适当延长轮科研究生、规培医师、住院医师在ICU临床实习的时限,可使其获益更大,该结论亦符合临床实习教学的客观规律。

2.根据进一步对逐条题目分析所得的难度、区分度信息,比对《技能学习规划》中各个对应项目(第N阶段-第n考点),拟以此作为考核知识点在不同阶段间调整、试题合理性评估的参考数据。

2.1题目的鉴别指数和评价标准(R.L.Ebel,1965)[8、13]如下:≥0.4代表该题目的鉴别力很好;0.3-0.39代表该题目的鉴别力良好,修改后更佳;0.2-0.29代表鉴别力尚可,但需修改;<0.19代表鉴别力差,应考虑淘汰。

2.2然而,教育测量学的指标,并不能作为评估题目合理性的唯一标准,文民刚等[7]认为由于医学是极特殊的行业,对于一些看似略为简单的内容(如“青霉素使用前是否需要行过敏试验”之类的题目),鉴于问题本身对于医学教学的重要性,考试专家仍认为应将此类试题纳入到题库中,这是医疗目标参照考试的鲜明特点之一。

2.3同时,题目编纂时部分未被注意的因素可能也影响了最终得分,参考国外同行的经验[14、15],我们希望与考生建立更充分的沟通机制,包括出科测评后的试题解答与反馈、为所有轮科人员与带教老师建立微信群增进沟通,有些时候能获得出乎我们意料的信息,包括:“最佳选项”,而避免使用“正确/错误”的题干表述,可能更合适现在迅猛更新的循证医学时代;5C教材的部分概念,与医学生(特别是非重症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平时所阅读学习的书本上的表述方式略有不同,在答题时可能造成干扰;轮科期间的不良体验,主要体现在:感觉在临床工作中不被欢迎/被忽略、被带教内容未能让学生提前准备充分、缺乏恰当的带教技巧,可能亦是令学生(特别是轮科时间较短的学生)求知积极性下降、测评成绩未如预期的原因之一。

3.局限性

本研究是前瞻性研究,但因临床教学的特性,无法进行随机双盲对照,且观察时间相对较短、样本数量尚不够大,难以对答题的犹豫时间、对干扰选项的曾经选择次数等有更深入系统的捕捉,未能实现动态分配作答题目、使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医学生之间在生成的试卷上有所区别,希望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及延长观察时间,改进考核手段,进行更进一步更充分的试验,以期获得更为客观的结果。

结论(Conclusion)

本研究提示ICU的临床带教应构建分层级的教学体系,其效果评估可实现量化分析,尽管在全部测评者的考评成绩的前后对比中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但在轮科≥2个月的亚组分析中,可发现出科测评较入科测评有所进步,提示延长轮科时间可令轮科人员获益;若能通过提高题目的区分度,并根据轮科医学生的专业、轮科时限等选定题目的难度,将更有利于临床实习效果的分析。由于临床医学知识的快速更新及临床工作的繁重,仅仅靠上述的教学方法仍无法满足现有的临床带教需求,因此我们希望在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来提高临床教学的便利性、针对性以及效率,实现对临床实习效果的进一步分析,推动临床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危重病医学主治医生600问[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11.

[2]林新锋.重症监护室(ICU)的临床教学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8,7(6):610-611.

[3]季红,蒋犁,陈洪等.临床实习量化管理和考核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3-5.

[4]王磊,刘倩.量化管理模式对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3-4.

[5]王慧萍,谢波,庄冬云.实行临床实习量化管理提高临床实习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17-18.

[6]黄颖,林端宜.试卷分析研究现状综述[J].西北医学教育,2005(01):39-40.

[7]文民刚,张立力,胡桂等.对教育测量学中几个重要评价指标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5,33.

[8]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14.

[9]GaiesMG,LandriganCP,HaflerJP,etal.Assessingproceduralskillstraininginpediatricresidencyprograms[J].Pediatrics,2007,120(4):715-722.

[10]陈伟焘,赵馥,叶金.提纲式、任务式教学法融合的重症医学临床教学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0):58-59.

[11]赵馥,林新峰,罗苑苑等.重症医学科中医实习生带教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4(12):83-84.

[12]陈伟焘,叶金.反向教学法在ICU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9(28):880-881.

[13]EbelRL.Measuringeducationalachievement[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5.

[14]TrainorJL,KrugSE.Thetrainingofpediatricresidentsinthecareofacutelyillandinjuredchildren[J].Archivesofpediatrics&adolescentmedicine,2000,154(11):1154-1159.

[15]ChapmanSJ,HakeemAR,MarangoniG,etal.Howcanweenhanceundergraduatemedicaltrainingintheoperatingroom?Asurveyofstudentattitudesandopinions[J].Journalofsurgicaleducation,2013,70(3):32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