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对聋生融入社会的自信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社会实践活动对聋生融入社会的自信培养

钟燕宁

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辽宁丹东118000

全世界约有五分之一的残障人口在中国内地,而内地人口中聋人所占的比例最大。据统计,中国内地共有二千多万人有听力语言障碍,其中重度耳聋的人就有八百多万。可见,聋人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却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聋人生存的最终目标是回归社会、融入社会。不可回避的是融入社会是有很大难度的,这不仅仅因为聋人的沟通障碍,聋人对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也是造成他们很难融于正常社会生活的因素之一。

一、现象分析

随着聋人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残疾特点让他们很难与外界社会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障碍使其身心上表现出的不自信、回避社会、抗拒融入社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比如:除上学外,他们更多的时候喜欢宅在家里,不愿意外出;当他们与家人外出时,他们会非常抗拒因家人与其交流而对外暴露其“不足”……而造成聋人这种社会生活状态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社会认知度,社会对聋人的态度、接受程度、认可度等等;其次,聋人的语言是手语,在与健全人交流中有一定的困难。每到这时候,聋人都会选择放弃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然地退出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措施与方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其理论阐明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因此,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聋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

1.利用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引导聋生走“近”社会生活。

为丰富特殊孩子的眼界,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生活,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下部队体验、游虎山长城、观朝鲜一角、登鸭绿江断桥、观丹东新区等等。为了避免聋孩子在活动中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在每一次的活动开展之前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如:通过活动你想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将采用什么方式来完成你的预订任务?设定活动中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2.积极开展班团队活动,促使聋生走“进”社会生活。

我们学校采用的是封闭式管理模式,平时是不允许学生随便出校的;加上学校里的聋孩子大多来自偏远山村,大多数人选择在校住宿,因此,他们很少走出校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在学校老师的保护下,他们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感受不到校园外的挫败感,更感受不到硬着头皮前行的无可奈何。我所带的是高年级聋生,即将面临就业和高考。为了让他们在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开始自己的生活,我时常组织开展一些适合聋孩子的实践活动。比如说与健全学校的班级建立手拉手联谊班级,重阳节给军烈属老人送去关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我们帮丹东市图书馆义务卖花,为图书馆购买新书募集资金的活动。

活动开始前,同学们像往常一样设计问题、讨论问题。等到真正参与到活动里,却发现遇到的问题不只一两个。当他们手拿鲜花走向健全人的时候,我们的健全人有的用躲闪的姿态绕过了他们,有的用奇异的目光远远地盯着他们却不敢走近,还有的甚至厌恶地把他们从身边推开……看到这些,别说他们想放弃,就是我都想放弃了,我不忍心再让他们去体会那种无力的挫败感和极强烈的自卑心。我问自己,我做得对吗?这样的方式会不会让他们更厌恶这个社会、更远离这个社会?那一刻,我犹豫了。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许是因为我曾经承诺过他们,如果卖出去十朵花,我请他们吃饭,总之,在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后,他们红着脸依然在争取着自己的顾客。当他们卖出第一朵花时,我的眼泪流下了,这才是他们踏入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用了没有预先商量过的方法,卖出了近三十朵花,有的甚至跑到了路边的服装店去推销……面对并不容易的社会生活,他们没有放弃,而是一心想着自己的任务,努力地去做、去完成,那一次他们懂得了坚持和忍耐。

当然,这次活动不光让他们学到了这些。在卖花的过程中,不止一个路人因为同情或是赞赏等原因,用十元或二十元去买一朵花,可孩子们坚决不收,坚持三元一朵,凡是得到的整钱,孩子们一定换成零钱以便给别人找钱。其中有一个老人用十元钱买了三朵花,碰巧孩子们手里没有零钱了,于是老人摆手示意不用找了,便离开了。可孩子们依然急忙去换零钱,并追了两条马路把一元钱还给了那位老人。远远地看着老人为这群孩子竖起了大拇指,他们用诚信赢得了健全人对他们的尊重。

二、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我们班一共九人,有三人在假期中外出打工、体验生活,一人在校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现场素描,自立能力越来越强。可以说,近三年来,我所教的聋孩子们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二十多次活动中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这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了聋孩子的眼界和头脑中的信息量,使得他们在接受自己聋人文化的同时,也无所畏惧地融入了我们健全人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