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课堂建构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课堂建构措施探讨

陈爱民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四中学730299

摘要:审美教学在今天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审美教学必然会融入到学校语文课程中。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审美教学已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如何细致的进行相关审美教育工作,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解析

现阶段,审美教学成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新课题,对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在相关文言文和议论文的学习中,审美教学的作用更加明显。

一、采用新颖导语

课前导语,先声夺人,往往能唤起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备课时,从内容和形式上精心设计课前导语,缜密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每一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应心灵的震动;或唤起他们的积极思维,体会教材的思想观点,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我设计的导语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故事、谜语、诗词入手,巧妙编排,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情感;二是侧重评论抒情,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染课堂气氛,自然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培养审美能力

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帕克就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感觉赏心悦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当然这只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三、图文并茂,形象解析

在文章的讲解过程中,只是单方面的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写作风格也是不够的,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写作风格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解析文章,解析文章同样需要在实质层面上进行系统介绍。

教师在文章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收集文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物件,增加学生的兴趣,以实例举证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圆明园》是一篇警醒学生勿忘国耻的文章,在整个文章的构建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文字形容圆明园的美丽,并附加了一幅圆明园现在的图片,文章中,作者写过“雨果称它为世界的奇迹”。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来推测圆明园的情景,圆明园现存的一张图片更不能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在网上下载圆明园复原图片,也可以通过十二生肖首等物品的图片作为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程度,达到文章创作的目的。

四、通过诵读培养审美感知力

从诵读方面来说,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文学作品中写景、抒情和议论完美结合的典范。上阕写景,下阕写人,整首词描写与议论相结合,情感与景物相生,气魄极大,令人心胸旷阔,精神振发。因此,若能在诵读时很好地结合相应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领略到景物之美,而且更加有助于学生感受整首诗词的磅礴气势,从而在诵读中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美的感受力。从品味篇章语句方面来说,通过把握篇章语句的情感色彩,正确理解词句之间的曼妙含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大致从通过类比,培养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和通过诵读和品味生动优美的篇章语句培养审美感知力两个方面来介绍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实行审美教学的方法,希望对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的审美教学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妍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112-115。

[2]吴丽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内江科技,2011,(7):56-60。

[3]曹菲.审美教学在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2013,(8):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