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浅谈

胡筱芳

四川省筠连县双腾镇中心校64525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能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应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创造思维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对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的前提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pide;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pide;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pide;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pide;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三、鼓励质疑,在问题中打开思维的大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用心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求“长方形面积”时,为了发展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看看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形,试着计算它们得面积。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你计算的对不对?第二天班上交流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李洪说他家桌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张丽说她家桌面的面积为120平方厘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呀?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给予鼓励,接着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面与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面积,但大小却不一样。也使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