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之我见杨中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杨中豪

杨中豪

河南固始县分水一中杨中豪

提高语文素质,既要抓好现代文的教学,也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这是普通的道理,但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却众说纷纭,各行其是。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学生阅读文言文远比阅读现代文困难得多。这不仅是由于历史原因,如文言文中记载的人和事,反映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伦理观念,学生很不熟悉,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更主要的是由于语言文字上的隔阂,古今词义有差异,文言文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较普遍,词序的倒装,成分的省略也多。因此,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就不仅要有机地结合课文教学,适当的讲授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有关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而要讲授文言文的语言方面的基础知识,关键在于首先要准确清楚地讲析词语。因为古今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主要表现在古今词语有较多的差异,同时,词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准确清楚地讲析词语,才能正确完整地理解文句,所以词语讲析是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的一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如何讲析文言文的词语呢?根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除了把握讲析文言文词语总的原则;词不离句,切不可只窜句意,不讲词义;务必词词有着落,讲准确、讲清楚以外,还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要明辨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都应向学生讲清。

1.代表旧概念的词,随着旧的社会制度的崩溃,名物典章制度的变化已逐渐消失,只存在于文言文中,有的已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所代替。如:朕、驸马、黎民、干戈、冠(帽子)、釜(锅)、履(鞋子)、牖(窗户)等等。这类词语虽不必当作讲析重点,但要讲清楚。学生对这类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掌握多了,就会减少阅读的障碍。

2.有的词语,古今文章中都使用,但意义已有变化,切不可用今义去代替古义,要讲得准确。例如《岳阳楼记》“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这里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与今作“走向、往”的意思恰恰相反。又例如《出师表》中的“临表涕零”和《捕蛇者说》中的“汪然出涕”这两处“涕”皆指“眼泪”,与今指“鼻涕”不同,而文言中的“泗”,才作“鼻涕”解释。再如《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这里的“卑鄙”不是现在的“品格恶劣、行为下流”的意思。“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薄。“卑鄙”是这两个意思的结合。这类词语,讲析不准确,最易产生误解。

二、注意文言文词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有些词可以按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跨类“兼能”。教学中要引起注意,也得让学生熟悉这种现象,避免穿凿曲解。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名词作一般的动词。例如“一狼洞其中”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其中的“洞”和“福”都是名词,这里都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打洞”、“赐福”。

2.形容词作名词。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其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作名词“盔甲”和“武器”的意思。

3.形容词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其中的“亲”和“远”原是形容词,这里分别作“亲近”和“疏远”解释。

4.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句中的“出”和“入”原是动词,这里作“出产的东西”和“收入”解释。

5.名词作状语。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犬”和“船”本来都是名词,此处皆作状语,可解作“如犬”和“以船”,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三、要指明文言文词语的通假现象。

在文言文中,用字音相同、相近或字形相近、相似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使用的现象,叫汉字通假现象。“通”是通用的意思,“假”是借用的意思。其中一个“本”字,另一个是假借字。例如“孰谓汝多知乎?”句中“知”通“智”,“智”是本字,“知”是假借字。又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句中“厝”通“措”,“措”是本字,“厝”是假借字。再如:“甚矣,汝之不惠”,句中的“惠”通“慧”,“慧”是本字,“惠”是通假字。

四、要讲清形体相同的文言文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这类词有的是多义词,有的是同音词,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类词的不同含义,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例如:“愿为市鞍马”和“东市买骏马”中的“市”,前一个“市”是“买”,后一个“市”是“集市”。又如“昨夜见军帖”和“对镜贴花黄”中的“贴”,前一个“贴”是指“文告”,后一个“贴”是通假字同“贴”。

五、要仔细辨认文言文的复音词,确切解释其含义。

文言文的复音词,虽然占得比例不大,但也有一定的数量,并且其含义易被曲解,必须向学生讲清楚。

1.单纯的复音词(双音节的单词)也叫连绵词,不能割裂开解释,也不能即文求义。连绵词中的两个字只代表音节,不分别表示意义。例如:慷慨、徘徊、囫囵、须臾、蹉跎……有的学生不了解这一特点,把“望洋兴叹”中的“望洋”这个连绵词“仰视之状”的意思,误解为“望着海洋”了。

2.从短语变过来的复音词,但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了,这种词也不可拆而释之。例如:天下“君子”、“小人”等词。

3.由意义相近或相反的两个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复音词,既不能分别解释,也不能并取其义,应视具体语言环境取舍其一或全部舍去。例如“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一词,应舍“息”取“作”。(《孔雀东南飞》)

六、要严格区别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和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

文言文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的。有时两个单音节的词组合在一起,恰如现代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常常被误解,要提醒学生仔细辨别。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这里的“中间”即“中”与“间”两个单音词,“中”,中间;“间”,夹杂。并非现代文中表示方位的双音节词。

七、要阐明文言文词语的修辞意义,防止穿凿附会和变相注释。

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古代的名家常常巧妙地运用修辞方法,我们只有阐明词语的修辞意义,才能领悟他们遣词的妙处。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这句中的“布衣”是借用法,指代“平民”。

此外,文言文中有时采用委婉说法和外交辞令,赋予某些词以特定意义,对于这些词不能拘泥于字面上的讲析,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出确切的解释。例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这里的“崩阻”是皇帝死了的委婉说法。“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句中的“会猎”亦指“大战”,是外交辞令。

上面所述的内容,只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弄通文言文的词语用法和意义,对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对于提高语文总体素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地抓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