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治疗的几点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高龄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治疗的几点体会

崔静伟

崔静伟

互助县中医院(青海互助810500)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高龄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局麻下采用改良腹股沟疝的传统手术方式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腹股沟疝106例。结果随访1~9年,复发低,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疗效确切。结论改良后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与传统术式相比该术式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及经济条件较差又并发症较多的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高龄腹股沟疝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9-0014-02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老年患者日趋增多;腹股沟疝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70岁以上高龄老年腹股沟疝病例也在不断增加。由于老年人主要脏器的功能随年龄增大而减退或并存多种疾病使手术风险增大、术后病情复杂、较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给高龄疝的外科治疗及预后都带来不利影响,是普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无张力疝修补术虽颇具优点,但在基层医院因经费等原因难以推广。本文总结了我院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高龄腹股沟疝106例,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0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共收治了高龄腹股沟疝106例,年龄70~92岁,平均76.3岁;其中男98例,女8例。右侧斜疝81例(男性),其中双侧斜疝8例(男性),嵌疝6例(其中女性1例),直疝8例(其中女性7例),混合疝(斜疝滑疝并存)3例。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前列腺增生、习惯性便秘等老年性疾病的患者67例。

1.2手术方法:突破传统术式,切开疝囊并还纳疝内容物、双“C”型交叉缝扎疝环口并悬吊于腹横肌;间断缝合疝囊壁层,加强腹外钭肌。

1.3结果: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好。

2讨论

2.1突破传统术式

2.1.1直接间断缝合处理疝囊打开疝囊将疝内容物回纳后,剥离疝囊、斩断并游离远段疝囊,在疝环口处以7号丝线双“C”型交叉缝扎、并将缝合线悬吊于腹横肌上,无需游离精索;间断缝合疝囊壁层,使其不留盲袋,以防止产生积液及出血,术后让疝囊自行粘连闭合;仔细观察有无出血并处理,然后用粗丝线间断加强腹外斜肌。此法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笔者数年来运用在高龄疝手术患者中效果良好。

2.1.2疝囊较大者:对于疝囊较大者传统术式多采取横断剥离疝囊,游离精索、加强后壁的方法。在高龄疝手术中,由于老年患者全身情况较差、常并存各种疾病。为加快手术进程、防止术中并发症,笔者多年来采用高位结扎、加强前壁为主的方法,其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易掌握,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效率,能有效地降低因为老年人并存病较多、手术耐受程度较小而带来的手术风险。

2.2内环口较大者:可给予内环口双荷包缝合(即在第一次荷包缝合之后,使内环口缩小一半,然后再加一次荷包缝合),外加一道普通结扎[1],再间断缝合疝囊壁层,并强前壁,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外环口以可容纳食指尖大小的空隙为宜,以利于精索通过

。

2.3恰当运用局部组织:用于作加强修补的局部组织有腹股沟韧带、耻骨疏韧带、联合肌腱、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的前鞘。但因老年人局部组织退化萎缩,如处理不恰当有造成撕裂形成新的缺损,导致疝复发的可能。因此,在取材时应特别注意部位及组织的选择,重点放在耻骨疏韧带和联合肌腱上,要充分运用联合肌腱,因为联合肌腱是加强修补最理想的组织。

2.4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普遍良好局部无张力、无明显牵拉感,即使疝囊较大的高龄疝也无需采用补片来修复。由于是局麻,术后即可以进食,2~3天下床活动,术后7天折线,伤口均达一期愈合。

2.5远期效果较好:多数文献报道高龄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率在3%~5%,也有文献报道传统术式短期(6~12个月)复发率为10%~15%。笔者手术治疗的106例高龄疝仅2例复发,均为双侧疝腹股沟钭疝,复发率为1.8%左右;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是剧烈活动,或者从事较大负重的体力劳动所致。

2.6注意事项

2.6.1警惕滑疝斜疝并存:老年人临床以斜疝多见,但不能忽视并存滑疝的可能。因为老年海氏三角较薄弱,滑疝发生率也较高,二者可同时存在,但较少见。

2.6.2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对手术成败及预后至关重要围手术期处理是以手术为中心,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的处理。所以,要认真仔细地做好术前准备,完善各种必需的检查,重视并妥善处理并存疾病;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选择最恰当的手术及麻醉方案;做好术中监测及特殊情况的处理;加强术后的监测及护理,预防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2.6.3术后合理的休息时间及必要的健康指导,对减少疝复发的重要性不能忽视,一般主张对腹环仅轻度扩大,腹股沟管后壁完整的小型斜疝,3个月后恢复正常体力劳动[2];腹环中等扩大,后壁缺损不重的中型斜疝为6个月后恢复正常体力劳动;一些腹环极度扩大者,后壁完全缺损之巨大斜疝以及直疝或股疝,则最好1年后恢复正常体力劳动。

疝的修补方法在传统术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如目前运用较广泛的补片修补法,虽然优点较多,但术后有异物感、且价格较昂贵,难以被低收入人群及基层医院的多数患者接受。

笔者介绍的腹股沟疝修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好、费用少,较为适用于基层医院及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蓝瑚.夏穗生.外科手术失误及处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182

[2]朱维继.吴汝舟.使用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