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许文英

许文英

[摘要]本文主要对当前民族院校的民族观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科学有效实施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问题;对策

研究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民族观教育,提高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在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观教育,来促进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民族院校在这样的大教育背景下,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观教育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警惕和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民族院校的渗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民族院校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民族观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成效。

二、当前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院校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民族观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国内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变化。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加紧了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在这种国内国际严峻的形势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足

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但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转型期,民族院校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部分领导者、管理者和执行者缺乏对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的深刻认识,主要表现在:第一,对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没有准确的理解,未将其与一般院校区别开来;第二,将民族观教育的教育对象泛化,认为受教育者只是普通大学生而已,没有认识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第三,民族观教育机制的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的奖励,与专业性学科教育的重视和关心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生动性较为欠缺

研究和分析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生动性不强,也是民族观教育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将民族院校的民族观教育与普通院校的相等同,未认识到特殊性,只是进行一般的民族理论的基本知识教育,缺乏对民族学生具体、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政策教育,宗教观教育等方面;另一方面,教育内容陈旧、过时,不能将当前国内国际有关民族观教育的时事热点、难点问题与教育相结合,缺乏生动性、趣味性。

(三)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

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单一。具体表现在:第一,学校未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依据,仍然采取单一说教以及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书本教育为主,缺乏创新性;第二,一些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很少考虑各民族大学生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甚至一些方法和形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习俗相抵触;第三,重视学校教育,未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抵御外部环境负面影响的教育合力还未有效形成

目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外在环境存在各种不良因素,严重干扰了教育过程和影响了教育效果,对民族观教育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抵御外部环境负面影响的教育合力还未有效形成。

因此,民族院校的民族观教育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以学校民族观教育为主导,联合家庭教育力量和政府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抵御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科学有效地实施民族观教育的对策

根据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的现状研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改进民族院校的民族观教育工作,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积极探索民族观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实效性。

(一)树立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科学理念

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的民族观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树立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科学理念,这是保证民族观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民族院校的学生工作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教育理念,认识到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的特殊性,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树立尊重民族大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坚持尊重各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教育学生,关注不同民族学生在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及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民族观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民族观教育。

另一方面,突出民族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特殊性的理念。认识民族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院校的相比的特殊性,树立民族学生的特殊教育理念,根据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结合民族院校的特点,把握和重视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的特点,从而组织力量对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工作的内容、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加强和改进民族观教育工作。

(二)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教育内容的独特性和生动性

教育背景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导致了教育内容的特殊性,针对教育内容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一定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心理、语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如鲜明的民族性格、特殊的民族语言、突出的宗教心理意识等,努力提高内容的独特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生动性,使教育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民族观教育的水平,促进民族观教育的发展。

其内容主要有:第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坚定民族团结信念,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第二,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系统知识教育。民族院校的学生多来自民族地区,多数学生毕业后还将回到民族地区就业。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可能会遇到民族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系统教育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特殊内容之一。第三,加强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民族特色教育。民族院校可以通过介绍和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如苗族的吃新节、侗族的花炮节等,使各民族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民族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拓宽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途径

第一,发挥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是大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是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其生动性。第二,利用和挖掘民族教育资源。比如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抓好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注重民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新载体,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国情,来感受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观教育。

(四)优化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实施的保障

要保证民族观教育的成效,不但需要从理念、内容、途径等方面来加强,同时也需要优化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保障系统。

第一,提高民族观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者的知识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素质,强化政治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第二,构筑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紧密配合的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学校领导管理体制,发挥社会教育基地的作用,建立学校与家长沟通机制以及运用网络平台,优化教育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强大合力。

注: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吴容.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240-242

[3]张炯.谈民族院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17-21

[4]黄羽新、徐魁峰.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J].学术论坛,2006(9):177-180

[5]胡良人.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6(8):185-187

[6]洪雁、申莉、刘之皇.论民族高校学生民族观教育[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36-37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

邮编:550025

(责任编辑王学)

本文系贵州民族学院2009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