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烧酸浸法回收废水污泥中铝铁工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焙烧酸浸法回收废水污泥中铝铁工艺研究

叶惠民

福建省厦鹭电化有限公司

1引言

1.1背景

随着工业污水处理量持续走高,废水的治理越来越困难,而通过絮凝的污泥对环境的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1]。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必不可少副产品。无论是它的量还是还是质,污泥都是废物中影响环境、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如何妥善、科学地处理污泥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环保课题,污泥的成分复杂,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泥沙、有机物、微生物等,并且含有很多重金属,具有很大的生物毒性,污泥堆放,下渗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会污染土地,而且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对环境也是极大的危害[2]。在有效控制污染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己成为污泥处理的研究热点。

1.2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处理污泥的技术起步较晚,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漏洞,大多是直接土地利用、焚烧、卫生填埋、投海[2-3],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出了将污泥得到充分的资源化利用,如其中的的金属元素是比较容易回收的,可以将其回收制备成混凝剂,并用于废水的处理,这样即有效的治理了废水,对污泥的资源化再生利用也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1.3本课题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设想可否采用工艺流程简单,成本相对较低,不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并且更具有经济可行性,适于工业推广的焙烧加酸溶,一步同时回收污泥中的铝和铁,并确定其中的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后续聚合硫酸铝铁的合成提供原料。

1.4研究任务

(1)以污泥为原料提取其中铝铁金属离子的工艺方案的确定;

(2)将干燥的污泥进行焙烧、酸浸提取有效元素的并确定它回收过程中的最佳焙烧条件;

2制备方法

2.1材料和实验方法

2.1.3实验材料

以福建省厦鹭电化有限公司废水污泥为实验材料:已知干污泥中的铝铁含量分别为10.74%和17.79%。

2.1.4实验方法

称取10.00g的干污泥在设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焙烧到规定时间,所得到的废渣在一定温度、一定酸浸时间、一定酸浓度、一定液固比下进行酸浸,检测滤液中铝铁的含量,得出浸出率。

3试验结果与讨论

3.1焙烧工艺的确定

3.1.1干污泥的热重分析

图3-1干污泥的热重效果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TG曲线的变化即污泥热解过程中主要呈失重阶梯,总的变化趋势是污泥重量不断减小,由于污泥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蒸发以及污泥中某些物质的分解,从而使污泥的重量逐渐下降。

在200℃到500℃的失重率最大,表明大部分的热解都在此温度段进行,失重率达到24%,而在500℃到1000℃和室温至200℃期间失重率分别只有10%,所以可以看出主要的热解反应集中在200℃到500℃之间。

污泥在热解初期会有很明显的吸热现象,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当污泥中某些物质发生分解,并且释放热量时,DSC曲线则会出现向上的峰值,即表明此温度段污泥热解过程放热,在室温到150℃左右,为吸热阶段,因为在加热初期为污泥脱除少量水分阶段会吸收热量,热流量曲线出现一个小波谷。150℃到650℃为热解反应主体阶段,失重率为40%左右,经历了两个放热波峰,主要是由于污泥中烷烃类、纤维素、芳香胺、氨基酚等有机物含量较高,各成分的化学键较弱,故当温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发生键的断裂及基团的转化及变性,生成芳烃、脂肪烃等大分子可冷凝物质和一部分H2、CH4、CO2、CO和C2、C3等小分子气体,550℃到1000℃主要为废渣的炭化阶段,热流量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失重率在6%左右,该阶段污泥中的残留有机质进一步热解,直至完全反应,主要产物为焦炭和灰分。

结合图中的TG和DSC曲线,所以本次实验的焙烧温度选定在400℃至800℃,对经过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焙烧的污泥进行铁铝含量分析。

3.1.2焙烧温度和时间对Fe2+离子的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条件,准确称10.00g的干污泥分别在400℃,500℃,600℃,700℃,800℃的焙烧温度下焙烧1h,2h,3h,4h,5h后称取4.00g的废渣,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尔后在80℃的数显电热恒温水浴锅进行加热酸溶,然后测定酸浸液其中Fe2+的含量,计算其浸出率。测定结果如表3-1和图3-2所示。

表3-1Fe2+的浸出率与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的关系

图3-2焙烧温度和时间对Fe2+的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表明,由表3-1和图3-2可知随着焙烧时间的增长Fe2+的浸出率逐渐上升,然后再下降,表明随着焙烧时间的增长,废渣中的Fe2+的含量逐渐减少,说明此时废渣中的Fe离子主要以Fe3+形式存在。

从中也可以看出随着焙烧温度升高,Fe2+的浸出率越快达到最大值,而且温度越高,最大的浸出率也越高,说明焙烧温度越高对Fe2+的浸出越有利。

3.1.3焙烧温度和时间对Fe3+离子的浸出率的影响

表3-2和图3-3为Fe3+离子的浸出率与焙烧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其余条件同3.1.2。

表3-2Fe3+的浸出率与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的关系

图3-3焙烧温度和时间对Fe3+的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表明,由表3-2和图3-3可知,随着焙烧时间的增长Fe3+的浸出率也随之增加,表明焙烧时间越长越有利于Fe3+的浸出,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温度越高Fe3+的浸出率越小,说明温度越高对Fe3+的越不利。

结合图3-2和3-3可得出随着焙烧时间的进行Fe2+浸出率减小而Fe3+的浸出率增大,铁离子的存在形式主要以Fe2+浸出,含量几乎为Fe3+的5-6倍,主要由于刚开始焙烧时,空气中的氧气主要和有机物进行反应,但是随着焙烧时间的增长,当焙烧时间为300min时,Fe3+的浸出率大于Fe2+的浸出率,说明当时间达到一定值时Fe的浸出形式开始转变,主要以Fe3+浸出为主,说明废渣中的Fe2+在焙烧过程中不断被氧化,以致铁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而且温度越高被氧化的量越小,由于污泥中存在某种还原物质只在高温时产生作用,所以高温时三价Fe含量相对低温时小。

考虑到后续的聚合铝铁的合成,采用加入金属Fe将剩余的硫酸去除,由于其中Fe不仅与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还会与溶液中的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溶液中的Fe3+还原成Fe2+,因此在总铁浸出率不变的条件下最好使Fe3+的含量最小,这样将减少消耗不必要的Fe,节约成本。

3.1.4焙烧温度和时间对总Fe的浸出率的影响

结合图3-2和图3-3可得到总Fe的浸出率与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的关系,其余条件同3.1.3。

表3-3总Fe的浸出率与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的关系

图3-4总Fe的浸出率与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的关系

由表3-3和图3-4可知,总Fe的浸出率随着时间的增长先稳步提高,当到达一定值后逐步下降,在3h时出现小波峰,此时的总Fe的浸出率达到最大,所以最优的焙烧时间应选取3h。

从中可以看出焙烧温度越高浸出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越短,说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总Fe的浸出率越快,而且浸出率的最大值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当温度达到600℃时开始下降,在600℃时总Fe的浸出率达到最大,所以总Fe的最佳焙烧时间应选择600摄氏度。

3.1.5焙烧温度和时间对Al3+的浸出率的影响

表3-4和图3-5为Al3+离子的浸出率与焙烧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其余条件同3.1.3。

表3-4Al3+的浸出率与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的关系

图3-5焙烧温度和时间对Al3+的浸出率的影响

实验表明,如表3-4和图3-5可以看出Al3+的浸出率随着焙烧时间的增长先是大幅度的增长,当增大到一定值时趋于平稳,后逐渐下降,说明铝在焙烧前期得到富集,所以含量增多,但当时间超过3h后Al3+的浸出随之减小。而且Al3+在相对低温和高温下的浸出率都相对较小,主要由于温度较低时烧结反应不完全,当温度达到600℃时基本反应完全,如果再升高焙烧温度γ-Al2O3逐渐转化α-Al2O3,使一部分Al2O3失去反应活性降低了氧化铝的浸出率[14],所以确定最佳的焙烧温度为600℃。

结合图3-4和图3-5可以看出铝铁浸出率在600℃和3h达到最大,所以确立了最佳的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为600℃和3h。

4结论

(1)以废水污泥为原料,采用高温焙烧和硫酸酸浸同时回收其中的铝铁离子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晓阁.印染污泥的生态治理—草坪草治理印染污泥的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2]王玉,徐勇军,方战强.印染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2,39(4):110-111.

[3]鲁艳兵,温琰茂.施用污泥的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8(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