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味”和“数学味”教学案例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1

“生活味”和“数学味”教学案例浅析

刘莉

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730700

摘要: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却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在倡导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不认识到这种区别,一味把数学生活化,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味数学味

我们常说数学在生活中,但生活却不全是数学,数学与生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却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在倡导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不认识到这种区别,一味把数学生活化,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

为此,我们应当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数学课所应该有的“数学味”,下面我就听课中的一些教学实例,略叙己见。

案例1:乘法的初步认识

片段1:教师先出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中间有一条流动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河边有好多漂亮的小花,还有几棵小树,树下有三组灰兔子。教师问小朋友们看见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小河,有的说看到了小桥,有的说看到了草地,还有的说看到了好多漂亮的小花……6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说看到了兔子。教师急了问:“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兔子吗?”……

片段2:当教师终于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兔子上,希望导入乘法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教师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图上有六只兔子的?”有的说是一个一个数的,问了好几个学生都一样;有的干脆说老师我一眼就看出来了,不用数。于是,教师急了,问道:“有没有是两个两个地数的?”……

众所周知,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我们认为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但生活对数学的影响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对一的关系,有时会产生消极的因素。

案例2:找规律

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一共有几种。

应用:超市购物(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毋庸置疑,本节课应该说具有了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教师上得热闹,学生学得开心。然而,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学生汇报时,常常把荤菜和素菜混淆起来,选择和搭配菜谱时,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思考是荤菜还是素菜上,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孩子们学得很开心,但整节课我们看不出教师渗透了什么数学知识。因为关于菜谱的搭配,学生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学生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上课之前的经验水平,数学能力并无提高。显然,这是“数学课没有数学味”的典型表现。

案例3:分类

一位老师执教时,先用电脑出示了9张图片:1个梨、1个苹果、1个香蕉各自放在方形盘子、圆形盘子、三角形盘子上,这样的图片共3张;1个比原来稍大的梨、苹果、香蕉分别放在方形盘子、圆形盘子、三角形盘子上,这样的图片也共3张;最后3张是两个两个地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类,接着反馈,得到三种分类方法:(1)按水果种类分成3类——苹果、梨、香蕉;(2)按盘子的形状分类——长方形的盘子、圆形的盘子、三角形的盘子;(3)按水果的大小分。最后教师进行小结、练习、拓展。

学生所举的分类方法虽然能初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但这些方法(或教师对这些方法的处理)还是比较表面化,没能揭示数学本质,局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5”以内的数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所以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5”以内数的良好的数感(这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因此,当学生说了上面三种分类方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水果的个数分类——两个两个的一类,一个一个的一类,体会数的分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感”的培养。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强调符合客观事实,也应当揭示数学的本质,以达到数学固有的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在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更应该体现数学味,唯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