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文明史观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文明史观的应用

杨正梅

杨正梅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摘要】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各版本教科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史观,本文通过合理整合教材资源,强调制度文明以及注重文明史观对高考指导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文明史观进行教学。

【关键词】文明史观历史教学整合资源文明成果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1-0102-01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是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翻阅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都侧重于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体现了文明史观的精髓,也是在以往的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文明史观去指导教学,现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用文明史观合理整合教材资源

从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注意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教学中可运用文明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顺序,对课标和专题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

再如国际关系的整合:2009届高三南通“一模”考了一道关于马嘎尔尼访华的材料题。这道题就是典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英国人想要通过马嘎尔尼访华来达到商品输出和抢占殖民地的目的,但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思想充斥的“天朝上国”的君臣们拒绝了这一要求,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只能在广州开展,英国人为了扭转商业竞争的不利局面,可耻地走私鸦片,最终导致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马嘎尔尼访华时提出的要求,学生就会发现英国人最终通过战争的方式得到了他们曾经想得到的东西甚至更多。

二突出制度文明教学,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

制度文明是某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体现与结晶。以人类政治文明为例,可以将教材必修一中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单元联系起来,这刚好是一个由人治到法治、专制到民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联系资产阶级代议制单元指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是向谁学习的?可以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思想指出近代民主是西化的产物,是不同文明间碰撞交流的产物,是借鉴的结晶。也可以将同属于古代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国模式)和雅典的民主政治(西方模式)做一个类比,一是专制,一是民主,难免让人产生优劣之分,其实,他们是不同国家对如何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采取的不同模式而已。

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短暂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忍不拔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比如,应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针对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贬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倾向,不少学者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有的外国学者将其与四大发明并列,是中国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在新教科书中对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在教学中要吸纳这些新见解。

四关注文明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

早在新课程的实验启动伊始,高考命题专家就明确提出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大纲、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新课标高考中更是屡屡出现,凡研究过近几年高考试卷的教师就会发现无论是江苏、海南还是北京、天津等地的历史试卷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比如在学习资产阶级代议制时,要说明其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它顺应了近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完善了生产关系,开创了新的民主政体,是值得珍重的历史遗产。在制度文明教学时,还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方面的有益成果,引导学生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努力。

当前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要处理好文明史观、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的关系。把三种史观有机结合而不是对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二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涉及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要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任务是以自己生活的广度、学习的深度和思考的高度,带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教师不能做史观的奴隶,而要有自己的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