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周淑贤

重庆市涪陵第十七中学校408109

摘要: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对学习的热情也忽高忽低,如果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多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过程就会多姿多彩,教学目的就会容易达到。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程探究式

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许多的课堂假象也应运而生,而背后却是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或者对知识的一知半解,甚至一片茫然,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值得每位执教者推敲、深思。

一、初中数学探究型教学的基本特征

所谓探究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

1.问题性。如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在课堂上我还会跟学生一起探究证明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们一起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问题,通过学习教会了学生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告诉学生同样的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法。因此,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

2.开放性。探究式教学的内容范围较大,既来自学科,也来自社会,来自生活。学生学习的途径、方式、视角、方法不一,探究结果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教师要有开放、民主的意识,把学生当做学习中的真正主人,这也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石和核心。

3.实践性。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在组织探究学习时,要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提供直接经验。学生实践活动是动手和动脑的结合。“做中学”和“学中做”,思维发展是核心。

4.差异性。在内容选择时,要注意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与层次,在组织合作小组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组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实现“人人都学到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理念。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就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温和的语调、鼓励的眼神、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话语,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样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教法制约着学法,并能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明确目标,加强基本训练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了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了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

1.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中学数学特点和青少年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

2.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

3.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4.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入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五、设置悬念,留给学生适当空间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形成创造的倾向、意识;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考,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如在课堂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创造力。

六、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冯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实例.宁波出版社,2006。

[2]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通讯,2006,(4)。

[3]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