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饮料加工中的主要过滤澄清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浅析茶饮料加工中的主要过滤澄清技术

张凯

关键词:茶饮料加工;过滤澄清;技术

引言

如今人们开始追求健康生活,面对市面诸多的饮料品种,茶饮料获得了广泛重视,茶作为中国传统产业,在进行茶饮料制作过程中,其主要的茶饮料是以清汁为主的,从销售到储藏,每个阶段都要求茶饮料要保持透明状态,所以,茶饮料的过滤澄清技术变得非常重要,作为重要的生产流程之一,下面具体阐述几种方法,结合以下方法的阐述,也希望能够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发展。

1去除沉淀法

该方式主要利用沉淀剂进行,或者采用改变pH值和温度等参数的形式进行,通过这些方法进行分离处理,最终得到澄清并且透明的茶饮料。具体包括几个方面:

1.1低温沉淀及吸附除去法

通过对茶叶进行有效萃取,随后把茶汤通过低温处理,当形成茶乳酪状态的时候,利用过滤或离心除去。同时,可以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吸收茶汤中杂质,降低茶乳酪产生。

1.2改变pH值法

相关人士研究发现茶饮料生产过程中的pH与滤清有着紧密联系,充分了解不同茶品种相关的pH值,可以有效利用调节pH值,掌握茶乳形成的最佳值,从而把其去掉。大大提高滤清效率。

1.3离子去除法

离子去除法,主要利用相关的茶饮料形态,找到符合去除茶汤中多余杂质的相关反应,从而有针对性的利用离子去除法。如:通过加入Ca2+,形成TP-Ca2+沉淀物,随后进行分离去除,得到清澈茶饮料。

1.4沉淀剂法

相关试验表明,添加适量的可溶性铝盐如(Al2(SO)3、AlCl3)可增加红茶、乌龙茶茶汤红色度及明亮度,并可改善萃取液风味。因铝盐在水中水解生成的胶体Al(OH)3有吸附作用,可吸附大颗粒物质而对茶汤起澄清作用。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酰胺树脂可通过吸附聚沉作用有选择地除去茶汤中的部分茶多酚或咖啡咽;清蛋白和番木瓜酶是茶多酚的良好去除剂;各种卤代烷可有选择地除去茶汤中的咖啡咽;各种植物油、氯代烷、液态CO2则是咖啡咽的良好脱除剂;加入乙醇可使茶汤中的蛋白质、果胶等物质沉淀而除去。

1.5转溶法

转溶法是向茶汤中加入转溶剂促使茶乳酪溶解或增大茶汤的粘度而使茶汤体系稳定。可用作转溶剂物质有氢氧化钠(钾)、氢氧化铵、硫酸铵、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等。蔗糖脂肪酸酯、果胶、硅胶、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褐藻胶、鹿角菜胶等可增大茶汤的粘度而提高其稳定性。加入碱虽使茶乳转溶,但影响了风味且在碱性条件下茶多酚极易氧化而褐变;加入增稠剂也会影响茶汤的风味,因此用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机械与物理法

在茶饮料过滤过程中,需要利用机械形式或物理形式直接去除浑浊物,通常,物理过滤可以分成3部分,首先是对茶饮料进行粗滤,粗滤过程中主要把固体颗粒和悬浮物进行过滤。其次进行精滤,精滤过程要求利用细小精密过滤设备,对茶饮料中的细小固定颗粒进行过滤,过滤后,茶饮料中茶汤清澈,呈现透明态。在此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饮料参数,合理进行产品澄清度调整。最后利用超滤的方法,提高茶饮料的品质与营养成分。超滤膜为非对称性膜,孔径1~20mm或更大,压差为0.1~0.5MPa,可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在500以上的大分子和胶体微粒。超滤膜截留物质的主要机理为筛分作用。此外还有吸附和阻塞现象,在生产中应充分利用膜的筛分作用,防止吸附和阻塞现象的发生。超滤与反渗透一样存在浓差极化问题,即溶质在高压侧溶液与膜的界面上发生溶质的积聚,使膜界面上溶质浓度高于主体溶液的浓度。在茶饮料超滤时,由于截留的物质是高分子和胶体物质,浓差极化现象会使这些物质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严重阻碍了茶汤的流动,使茶汤通过速度急速下降。若此时增加操作压力,反而会使溶质在凝胶层上积累,使胶层厚度增加,物质迁移系数进一步下降。因此,提高滤过速率尤为重要,并应定期清洗。影响膜使用寿命的因素如温度、酸、碱、pH值等也影响茶饮料的质量,在生产中应二者兼顾。为保护超滤膜,可先经粗滤处理后再超滤。相关研究认为:为维护超滤膜,进出口压力均不宜太大,进口处以0.1~0.2MPa,出口处以0.5MPa为宜。对茶饮料用水进行电渗析或反渗透处理以除去其中的金属离子也可减少沉淀的产生,尤其应除去茶汤中的铁、铜、钙等离子。

3茶饮料澄清过滤方法的选用

在各种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今天,随着现代化设备的大量投入,饮料产业已经向着自动化转变,在相关技术的选用上,必须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同时要了解本企业的设备以及相关技术掌握情况而定,茶饮料产品的过滤澄清技术需要不断发展,要解决并且处理好如何积极选用有效策略,必须与时俱进,从市场发展角度看,通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择稳定的技术为主,从而稳定茶饮料产品品质,也进一步保障茶饮料独特的茶风味,给人们提供更为健康的茶饮料产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茶饮料的澄清技术进行了几方面阐述,结合分析,虽然这些技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但若从长远角度分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会现代化水平发展,更为有效的技术必然会更加符合茶饮料生产企业应用。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樊丹敏,莫新春.茉莉花苦荞茶饮料加工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37(03):111-113.

[2]王烈喜,陈琼,陈黎斌,朱庆玲.米糠茶饮料加工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02):568-570+578.

[3]陈晶,郭荣荣,张江.液态茶饮料加工技术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93-6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