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整治项目的测量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3

浅谈土地整治项目的测量技术

陈翠娜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530031

摘要:本文介绍了测量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基本工作流程,详细阐述测量的相关规定、要求和方法,地形图的绘制及注意的问题。随着GPS控制测量的精度提高,保证了资料成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实用性,为土地整治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使用率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土地整治测量方法地形图数据

1引言

2012年3月,《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测量工作是为土地整治测定项目位置、形状、面积等地籍要素,提供实施土地整治前、后的基础图件,是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为整治前后整治区面积测算提供主要依据。

2测量前准备工作

1测量工作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TD/T1040-2013《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全球定位系(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地形测绘技术要求》。

2确定测量工作范围,了解测区基本概况、交通条件,熟悉测区地形地貌条件,有无作物、建筑物等。准备已有的资料,如收集到的原始地形图、影像图,E级GPS点平面控制和高程起算点。

3测量成果主要技术指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按3度分带,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08°00′;测图比例尺1:1000;基本等高距1m;采用解析法数字化成图(全野外采集数据)。各类控制点数据取至0.001m,测距值取至mm,测角值取至秒,碎部点高程注记至0.01m。E级GPS控制点布设为8点/km2。E级GPS控制点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平面及高程均不得大于±0.05m;图根控制点、图上地物、地貌点的精度按《城市测量规范》执行。如工程是块状地形,平面位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联测高等级控制点,以边连式、点连式推进布设首级E级GPS,高程测量由于一般的四等附合水准路线控制的路线不长,路线过长时最弱点中误差难以保证,故决定采用布设四等水准网的方式进行施测,以确保四等水准高程的精度,平差时按结点网进行严密平差,在施测过程中,与三角高程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控制测量

3.1平面控制

1)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如等级为三等,平均距离为5km,A(mm)≤10,B(1*10-6)≤5,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80000,等级为四等,平均距离为2km,A(mm)≤10,B(1*10-6)≤10,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1/45000。注意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当GPS网的世界大地坐标系统转换成1980国家坐标系统时,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统一3o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o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布网原则与设计: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布网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应有二点以上的点相互通视,有利于常规测量施测时的应用。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的测绘成果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为求定GPS点在地面坐标系的坐标,应与附近的国家高级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2个。GPS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构成。各等级GP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以下规定:等级三等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条)≤8,四等和一级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条)≤10。

3)GPS选点与标石埋设:GPS选点前应收集的资料为测区1:1万地形图,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以及控制测量成果资料。GPS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要求,点位的基础应坚定稳固,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度。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点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得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或大面积反射源如水体等,其距离不得小于50m;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各等级GPS点均需埋设永久性标石,标石埋设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埋设,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场灌制标石或刻石建标的方法。

4)测量仪器接收机的类型为双频或单频,精度为≤(10mm+5ppmp*d),观测量为载波相位。外业观测的基本技术要求观测方法为静态或快速静态,卫星高度角≥15,有效观测卫星数和时段长度各有不同,数据采集间隔为10~60秒,PDOP为≤6。

3.2外业观测

1)外业观测的要求:每时段采集数据前,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记录此时段的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故障情况;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接收机初始化(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集间隔、改变天线位置;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他物体靠近仪器、以免遮挡卫星信号;观测时不应在接收机旁使用手机和对讲机,避免干扰卫星信号;在观测过程中应保证接收机正常工作,数据记录正确,每天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输出到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会丢失。

3.3数据处理

1)基线解算的质量检验: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网中选择一组完全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全长闭合差应满足W≤2*?*SQR(3*n),W为环闭合差,n为独立环中的边数,?为标称精度;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ds≤2*?*SQR(2)。

2)复测与重测: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独立基线相联结,则在该点上必须补测或重测不得少于一条的独立基线。

3)GPS网平差处理: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x、V?y、V?z)绝对值应满足V?x≤3*?V?y≤3*?V?z≤3*?,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或人为的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基线值,直至符合要求;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x、dV?y、dV?z)应符合dV?x≤2*?dV?y≤2*?dV?z≤2*?,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已知方位与GPS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或人为的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要求。

3.3.1一级导线控制

一级导线控制导线点在GPS控制点基础上,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导线网。根据一级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布设,导线水平角均采用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执行。光电测距导线边采用单向或往返观测,导线边长均观测2测回,一测回内读数较差应小于5mm,单程测回间较差应小于10mm。

3.3.2高程控制

以国家高等级GPS点作为高程控制起算点,以满足测区高程控制发展的需要,采用GPS高程拟合方法,等外水准、测距高程导线,自四等水准联测点起发展不得超过2次。

各等级GPS控制网的解算及平差计算采用厂家提供的随机软件解算。平面坐标成果等级点取至0.001m,图根点取至0.01m。所有等级控制点(包括所有用到的起算点)和埋石图根点成果装订成册。

4地形图测绘

地形图测绘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方法,测量范围应根据地形测至项目界址线50米外。如有引水渠其源头离项目区5KM范围内的,应整条测出,如有田间路通项目区附近村庄,在3KM范围内的应整条测出,采用带状测量,两侧不少于10米。村庄居民点要如实测量房屋,标注村庄名称,村庄内与项目区有关的沟、渠、路、桥、水系等都应测出,并标柱相应高程。池塘、河道应测注塘底、河道底的高程;河道要求测出河堤、水涯线并标注高程,河道每隔30米测注一个高程点。项目区内的零星建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标注结构特征。水田应逐块测绘,不允许综合,并测注高程;实地宽度大于1m的田埂应用双线表示,对原为水田,现改种其它作物的,一律按水田测绘田埂,但是植被可按现状表示。各类道路的测绘应准确表示其类别和等级,道路、大车路等应按实际宽度依比例尺表示,道路经过村庄时不得中断,应按真实位置测绘。对于沟渠、道路等线状地物不能依比例尺表示其宽度时,用单线表示,并在其旁边标注宽度和路面材料。如土路宽1米。电力线、通信线应准确表示,电线杆、铁塔位置应实测,不连线,但在杆架处绘出线路方向。各线路应做到类别、等级分明,走向连贯。测区内的坟群应准确测绘其范围,并加注其个数。对于散坟应逐一测绘,不得舍取。高于1米的陡坎应准确表示,并加注坎高。植被的类别和范围应准确测绘,不得综合。图根控制点的高程注记到厘米,地形点高程注至厘米,田块高程应注记到厘米。地形图上高程注记每平方分米不得少于15个且应均匀分布,图上每平方分米不应少于15个,特别要注意注记道路中心、交叉路中心、独立地物、涵洞、桥面、山顶、鞍部、各类坎顶、坎底的高程。所有水闸应测闸顶高程并注明水闸的孔数及水闸的宽和高,用n*A米*B米表示。所有涵洞应测注涵洞洞底、洞顶高程。现状渠(或水沟)的位置、长度、宽度(当图上表示为单线时,要在沟渠旁注明其实际宽度)、深度(每隔30米应测一个沟渠底部的高程,沟渠的转弯处必须测注一个高程)、类型(加注沟渠的材料)要明确。双线沟渠则每隔30米测左右高程和渠底高。对规划防洪提部分的河道、干渠按规划设计要求测量其纵横断面。

5成果的检查和评定

为了保证成果质量,检查验收是在小组自查的基础上,由检查员组织检查验收,对平差计算、内业图面以及整饰接边、控制点展点、地形图野外巡视等内业进行100%检查,对外业进行工程总量10%的抽检。首次架设全站仪野外抽查,80%的点位各项限差均在《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限差之内。最终的图形表示方法正确,点位密度合适,取舍恰当合理。

6结论

测量工作是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承担的任务决定了土地整治测量的特点。所以在测绘过程中,必须严谨对待各项工作,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注重在技术的各个环节上解决具体问题,做到资料成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实用性。以能保证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论证预算和工程实施等工作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