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张灵丽

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张灵丽

教学过程:

【实验演示】首先放一首音乐——冬天里的一把火,同时表演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音乐和表演结束后。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和歌词中听到的有关描述燃烧的词语,从而得出燃烧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提问】日常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很多,那么你想过没有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

同学们马上陷入了沉思。沉思片刻后,老师请两位同学做实验:

【同学实验】一位同学点燃蘸水的棉球,一位同学点燃蘸酒精的棉球,比较那个能被点燃?再请两位同学做实验:一位同学点燃一小块煤,一位同学点燃一小块木片,比较哪个先被点燃?最后请一位同学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罩一烧杯,观察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

【提问】通过三组实验,同学们能得出燃烧的条件吗?

【同学讨论后回答】1.可燃物;2.可燃物和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关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个新的知识点,借助课件介绍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加深同学的印象,并进一步强调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为了进一步强化燃烧的条件,老师做演示实验——白磷、红磷燃烧条件的探究。

【演示实验】取一大烧杯,放入热水,在烧杯上方放一薄铜片,相隔一段距离分别放红磷、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

【要求学生思考】白磷为什么会燃烧?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红磷是否有燃烧的可能?

学生想到铜片的导热性,红磷也有可能燃烧。

【提问】保存在冷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会燃烧?若把白磷放入热水中,会燃烧吗?热水中的白磷有燃烧的可能吗?俗话说:“水火不容”,水火真的不能相容吗?

同学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老师,这时老师演示:在热水中的白磷上方罩一大试管,结果奇妙的现象发生了,试管内白磷燃烧了,产生了浓厚的白烟。

同学们发出了欢呼,他们又一次被这神奇的景观吸引了。原来水火是可以相容的,再一次证明:只要燃烧的三个条件满足,燃烧总会发生。等同学们冷静下来后,老师让同学们思考烧不坏手帕的原理。

【讨论与反思】同学们经过激烈的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手帕上有水,手帕上的酒精燃烧放热,手帕上的水蒸发吸热,当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时,手帕就不会燃烧。老师进一步提问:手帕有可能被烧坏吗?若手帕上的酒精和水的比例改变,手帕能否被烧坏?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合理的答案。

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下一步要探究灭火的原理,老师以学生最熟悉的蜡烛为例来探究,老师点燃一根蜡烛,请同学们回答:

【提问】熄灭蜡烛的方法有哪些?分别利用什么原理。

【学生回答】:“蜡烛熄灭”的方法及原理:

1.用嘴对着燃烧的蜡烛用力吹气,结果蜡烛熄灭了。原理是隔绝氧气;2.向燃烧的蜡烛上浇水,结果蜡烛熄灭了。原理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在点燃的蜡烛上方倒扣一只烧杯,由于蜡烛燃烧不断地消耗氧气,当氧气量不足时,蜡烛熄灭;4.将沙土覆盖在蜡烛上,蜡烛立即熄灭。原理是隔绝氧气;5.剪去烛芯,或在蜡烛的下面截取其中的一大段,蜡烛很快熄灭。原理是隔离可燃物;6.七嘴八舌的学生:还列举出许多熄灭蜡烛的方法。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老师强调:其中一个条件成立即能灭火。

总结与反思:

成功之处: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2.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实验——合作——探究——讨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性很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很好。

不足与要改进之处:1.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2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2.最后两个趣味性实验,由于比较贴近生活,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环节可以多练习一些生活中的防火灭火的实例,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地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化学素养。3.本节课知识相对简单,可以增加一个当堂反馈环节,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考题,让学生知道考题怎么出、考什么,既可以提高素养又可以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