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再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再思考

李伟

李伟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161000

摘要本文对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再思考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再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高校都在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的人数突然增加,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逐渐转为了大众化教育,交费上学的事实,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心理偏激等心理问题的学生逐渐增多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方面的改革都给学生的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我国大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急待解决,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规范学习制度、以有人才应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等手段,不断的对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把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学生管理制度创新要真正达到符合转型期的学生管理要求。

一、是从行政向管理的转变

所谓行政是静止的概念,强调的是行政主体即管理部门的诉求,而不是行政客体——广大学生的利益;相反,管理则是交互动态的理念,学校相关部门应改变以往的学生围着管理部门转的做法,而应使自己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之中。在管理中反映学生的需求与心声,了解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他们交朋友。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要像家长一样教导他们,而更应像朋友一样接触他们。几乎每个学生都不想把心里的不满向长辈倾诉,但他们却愿意告诉自己信得过的朋友。班主任如能放下架子,多抽出时间和他们交流,了解学生的性格,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班级的管理是会有很大帮助的。我们每一个辅导员,无论能力大小,只要用心去做,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我们班的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常常感受到,付出一点就会收获更多。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从而实现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由行政向管理的转变。

二、是从管理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变革

管理部门应该是服务于学校的师生员工的,首先是学生的。从管理部向服务型管理首先是要以服务为导向的,必须在观念上从原来的权利本位、官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强调学校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必须把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出来。高校管理制度的这种转变求相关部门必须对学校管理部门职能、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规范,做好新的定位。

三、学校管理者要以育人的价值标准构建校内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本体,学生的素质依赖于高校的管理水平。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让人难以琢磨,这就对高校的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具备很广的知识面,很高的智商,能够为祖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过于理想化,这些都是高校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不断地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才能彻底解决大学生“管理难”的问题。

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始终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虽然高校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年,但是,由于身心发育的自然原因,学生对自己行为包括危险行为的控制还具有不确定性。学校设计教育、管理和保护制度的规范,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背离育人的价值目标。凡是超越或者背离育人的价值目标,来确定涉及学生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则,都有可能违背以人为本的宗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想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人才素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而这些素质中的基础就是心理素质,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没有办法完成学业,在未来更没有办法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说心理素质关系着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关系着高校能否完成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应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看作是新形势下管理工作的重心,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建设一个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网络专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校园宣传,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关注和热议的焦点。高校只有牢牢把握住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针对特定的网络行为,制定教育对策,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尚未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大多数院校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轻服务、重管理的阶段,认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辅助作用,认为大学生们只是被管理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只需要听从校方管理者的管理,服从其安排就够了。学校仍停留在“管住学生”、“管好学生”的理念上,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稳定为目标,忽视了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工作。高校的这些传统理念,总是会将辅导员老师的管理理念不自觉改变,将大学生们视为管理的客体,而忽视了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日常的管理中就经常以经验代替民主管理,事后处理代替预警管理,注重强调统一的要求,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对学生也多数是以传统的标准来评价,而轻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而影响了管理的整体效果

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1)科学的管理理念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管

理工作,在发现不好的现象时就及时消除掉,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不好表现或现象要及时纠正,不能任其发展,不管不问;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管理的中心是学生,主体也是学生,老师和学生并不是对立的两面,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像皮毛相互依存。

(3)重服务,学生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管理,而是为学生服务,“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位管理者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而服务本身其实也是高尚的、相互的;

(4)坚持全方位管理,对大学生的管理,是全方位的,是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的,形成一体,来应对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组织协调各个学生管理的系统部门,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

(5)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人、依靠人、尊重人、相信人,让人能积极、愉快的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益,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将这一理念引入到学生管理的教育中,既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发展学生、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注重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和成长的规律,切实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不仅要为他们的求学需要所考虑,还要考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