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选择幼儿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浅谈如何选择幼儿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

李翠红

李翠红(临夏市实验幼儿园甘肃临夏731100)

摘要:科学活动能够拓宽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获得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反复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因此,通过对现今科学活动中材料提供上存在问题的剖析,多角度、多维度对科学活动材料提供的合理性、科学性、有序性进行思考,借助丰富的教学实例,阐述科学活动中材料提供应遵循的原则,找寻真正适宜幼儿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的材料提供策略,从而真正发挥科学活动的价值。

关键词:科学活动;材料提供;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9-0137-01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能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可促进幼儿的思考。因此,我认为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材料选择“精”

精,精心、精确之义。新《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其中“丰富”并不等同于“种类多、数量大”,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应该注重材料对操作活动的实用价值。

案例一:

在小班科学活动《神秘的口袋》中,教师准备了一个漂亮的摸袋,想让幼儿通过触摸来感知物体柔软、坚硬、光滑和粗糙四种感觉。于是教师在口袋中放入了许多的东西,有鹅卵石、棉花、清洁球、积木、刷子、苹果……活动中,幼儿对操作活动很感兴趣,争相上来尝试,活动气氛非常热烈,但就“摸一摸”这一个环节耗费了整整15分钟的时间,更让老师头疼的是整个活动结束后幼儿还是停留在用“软软的、硬硬的、滑滑的、有点刺手”来表达自己触摸的感受,并没有获得对比经验和词汇表达上的提升。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活动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为活动准备的材料过多,既费时费力,又使活动主次不分,将幼儿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到了“摸一摸”的环节中,忽略了所需要感知的特征本身。其实就小班活动而言,教师完全不需要准备如此多种类的材料,只需选择特征明显的像鹅卵石、棉花、清洁球、积木四种材料来进行操作,既缩短了个别幼儿操作的时间,又便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的主要特征。

二、材料准备“足”

足,就是充足、富足之义。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操作、体验的需要。因此充足的材料准备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案例二: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连接》中,孩子们对教师带来的材料十分着迷,特别是在操作的环节中教师准备了回形针、积木、夹子、绳子等各种物体进行连接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操作时能利用材料了解不同物体的不同连接方式。教师提出要求后,幼儿很兴奋地开始操作,这时只看见蒙蒙很不开心地站在一边,一边羡慕地看着别人手中的夹子,一边摆弄着自己手中的回形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导致蒙蒙出现这样行为表现的原因是材料在数量上的不足。在材料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只考虑到了材料总量与幼儿人数的匹配,却忽略了幼儿选择相同材料进行操作的可能。由于蒙蒙没有拿到有把握的材料(夹子),而回形针的连接对他而言又比较困难,因此蒙蒙左右为难,既面临困难,又渴望成功,从而出现了上述情形,更甚者,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矛盾和争抢。因此,教师在材料提供时应注意准备充足,既要考虑到材料的多样,又考虑到数量,避免因材料数量不够出现等待和争抢现象,从而影响幼儿活动质量。

三、材料摆放“准”

准,指的是材料投放的位置与时机。桌上还是桌下,课前摆放还是活动中准备,都是根据活动需要进行考虑的。摆放时间过早影响前一环节的操作,摆放的位置过于显眼会影响幼儿活动的注意力。

案例三:

大班科学活动《巧装花露水》中,教师准备了许多与活动相关的材料,有人手两个花露水瓶子、水盆、海洋球、塑料袋、牛奶盒、小碗、纸杯、剪刀,木糖醇瓶子等等,可谓材料齐全,种类丰富。幼儿一进活动室,就被桌上的瓶瓶罐罐吸引了,甚至不自觉地走到桌边摸摸,看看。好不容易挨到了操作时间,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在课堂上,因此在操作环节中出现了各种问题,而且因为材料较多,都摆放在桌面上,受场地限制,幼儿在操作时显得有些缩手缩脚,比较混乱,为此,教师十分苦恼。

在本案例中,教师忽略了材料摆放的时机和位置。学龄前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自制能力差,容易被直观形象的操作材料吸引。过早地摆放材料会影响幼儿活动的注意力,使听课的质量大打折扣,在没有听清楚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在材料的摆放上,教师一下子将所有的材料同时呈现,幼儿在操作中同样出现了干扰,选择了教师并没有要求的材料。其实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操作活动分层次进行,逐步地将大量的材料请其他老师协助分批呈现,使每种层次的材料都能让幼儿进行操作体验,不仅能有序地组织活动,也能使活动显得更有层次性。

四、材料呈现“巧”

材料的如何呈现应该是值得教师深思熟虑的一个问题,巧妙地呈现可以让他成为一种惊喜或神奇,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平淡无奇地呈现只能是走流程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在材料呈现时不仅应考虑到与活动情境相关联,更应该把握材料呈现的最佳时机。

案例四:

科学活动《一寸虫》,根据绘本故事引导幼儿探索测量方式、进行科学测量的活动。教师很自然地运用故事内容进行情境设置,在问题提出后,教师提出了测量工具的问题:“小朋友,请你来帮一寸虫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测量出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经过幼儿讨论,然后出示了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这样的环节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十分妥帖,按部就班,但从“巧妙”二字而言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达不到一寸虫这个“测量工具”本身能起到的精彩效果。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环节设计其实完全根据绘本情节而制定的,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科学活动或者故事本身想给幼儿带来的神秘与奇妙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将问题设置环节提前,开门见山地提出一寸虫的窘境和困难,鼓励幼儿多方位地思考测量工具之后出示操作材料“一寸虫”,会让幼儿对活动材料更加关注和感兴趣,从而提高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兴趣和情绪。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努力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但精心地选择、充足地准备、准确地摆放和巧妙地呈现是让材料焕发魅力、让课堂闪耀精彩火花的方式,也是值得教师仔细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恰如其分的材料配合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才能让幼儿的科学探索之路走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