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应用在语文教学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情境教学应用在语文教学中

杨继东

杨继东

(昭觉县普诗九年一贯制学校四川昭觉616150)

情境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者朱小曼认为,情境教学模式是教师将教学目的内化和外化为儿童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儿童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有游戏性质可以引起兴趣,而教师同时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词语的概念,表达情感的语言逻辑方式,使儿童对情感的意义及时认同、吸收。情境教学如何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谈此观点。

1.通过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根据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长亭送别》时,可先放一段《阳关三叠》,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当感伤的情绪感染生生时,可齐背柳永的《雨霖铃》感受离别的难舍难分!师再加以引导,生品读课文《长亭送别》,困难会降低,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多媒体演示课文,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特殊作用,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而画面的色彩,使学生具有记忆联想的广泛性,运用色彩语言表现事物,自然使文字具有一种灵活的表现力,从而心灵受到良好的文字熏陶。如:教学《春》时,通过春水涣涣、春雨绵绵、春花烂漫、春草勃发……等相关声像图片,展现春回大地的美景。加上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描写、直观的展示,使学生在缤纷色彩中理解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青年,破译春的“新”、“美”、“力”,同时感悟春天给人以希望,加之师生语言互感交流,从而启发学生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视觉上感知色彩美,获得意象美,声像并茂,在语文课上,借助音乐手段创设美的氛围,因为音乐是一种语言和听觉的艺术及声音刺激耳朵在大脑中产生联想、塑造形象,增强语言文字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多面性,所以易于启迪思维。

3.通过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直接影响创新动机的激发。好的问题,有一定深度,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①爱因斯坦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导入活动:“童话故事告之:鹿是善良的,狼是凶恶的。可在凯巴伯森林中被人类特别保护的鹿却把森林糟蹋得面目全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问题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引发强烈的好奇心。又如:教学《月光曲》中,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先生没有回答。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学生设想多种可能,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思维;②好奇心发展成求知欲,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在情境中适时凸现矛盾,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让学生读通第一段,提出:老奶奶既然焦急,为什么又有耐心呢?学生涌现出寻找答案的欲望,从而激发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能力;③大胆的探索和挑战是创造性人才的特性,他们不会满足于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教学时引发冲突能诱发学生好胜心,激发挑战的勇气。如:教学《赤壁之战》时,让生生互动讨论:这场战役有可能其他结局吗?如果你是曹操的谋士,会在什么时候怎样提醒曹操注意,使得历史有可能改写?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质疑的学生,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其实就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如:教学《穷人》时,鼓励质疑,学生颇具创新色彩的提问和想法给课堂增添光彩:桑娜抱孩子回家后那段,为什么用那么多省略号?为什么把西蒙和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作者为什么不让西蒙孩子多些桑娜孩子少些,不是更显出穷人品质高尚吗?我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引导采用不同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达到高潮,则开放型问题情境点燃生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生生的创新思维。

4.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培养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生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生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生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生生分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生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生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生生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合作讨论更能帮助生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培养生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及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评析: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培养生生合作学习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朗读情境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同时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纯文字训练课。

总之,语文教师在情境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各种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主动协调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