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郭龙奢

山西省阳城县第三中学郭龙奢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中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下面是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五点做法:

一、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由于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应该观察什么,从哪些角度去观察。

例如,在做“金属镁条的燃烧”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明确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化学变化的本质——生成新物质,并告诉学生在反应前、中、后要分别观察的主要现象,这个实验激发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很容易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又如,“磷和氧气的反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在教材中出现了四次,从表面上看这四次的现象都是一致的,但应该使学生明白这四次实验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目的所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法

化学实验中的现象较多,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和习惯,因此在实验前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例如,在学生分组实验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前,我首先在黑板上列出观察的顺序提纲:①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分别是什么;②反应的条件是什么;③反应中试管内物质的颜色有何变化,试管口有何现象;④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分别是什么。由于学生在实验前明确了观察顺序和任务,所以实验时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观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任务。

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应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法,即:①反应前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②反应中的反应条件和伴随反应产生的现象;③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法,不仅能准确、全面地完成观察任务,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化学实验的特点在于要求实验者从视、听、嗅、触、味等多种感官进行变化过程中的现象观察,只有充分利用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侧面去感受事物的各种属性,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会使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四、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维

勤于观察可以使学生产生广泛的感性认识,而重要的是透过观察的现象所产生的思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在做测定水的组成实验时,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电解水的两电极上都产生了气泡,且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2︰1,但仅从这些现象是难以完整地解释这个化学反应的。做完该实验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汇集在两电极管中的气体会是什么,为什么体积之比约为2︰1,如何验证这两种气体符合我们的推测,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了积极的讨论,并很快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也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五、教育学生在观察时留意细微之处

许多化学反应现象有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要求学生细心留意细微之处。例如,在对比碳、氢气、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实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反应中所用仪器的不同,反应条件(温度)的不同,反应速率的快慢,通过学习这样一些现象相似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其细微之处的差别而加以区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