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结对帮扶班级管理模式研究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一对一”结对帮扶班级管理模式研究探索

韩涛董娟娟

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744404

摘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获得进步,是我管理班级的基本理念。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关键词:结对帮扶班级管理合作共享

一、“一对一”结对帮扶班级管理模式探索

分组“一对一”结对帮扶,实质也就是要通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又结对子,以好带差等措施来拓宽班级管理的途径,改变那种仅有老师与学生交往或老师与班干部、个体学生交往较单一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班级内交往活动、信息流通的多层面性,呈现师生交往、生生互动的新气象,逐渐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最终使全班不同基础、不同生理和心理状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和思想品德方面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1.“一对一”结对帮扶,可尽快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结对师徒捆绑制进行量化,学优生的榜样作用会对部分学困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班里有个学生叫王志刚,父母离异,平时谁也顾不上管他。上学期刚开学的时候,他的英语单词默写都是三四十分。找他谈心,他给我的答复是学习时心不在焉,由于父母的事情,学习精力不集中,总是开小差。实施师徒结对后,他的师傅曹媛对王志刚的作业、课堂听讲都严加管教,回家复习也知道重点了,因为第二天师傅要对他的作业及背诵的情况进行检查。不到一个月,王志刚的学习态度端正多了,以后的英语默写都能达到七八十分的水平了。长此以往,学困生无形中受到了组员的熏陶,学习习惯就会明显改变。

2.“一对一”师徒结对帮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享学习之乐

遇到难题,师徒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局限于小组内,所以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答疑课、自习课上都表现出一定的秩序。在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徒弟在师傅的帮扶与榜样示范下,学习方法及思维得到了改进,自我监控能力得以提高;师傅在帮扶徒弟的同时,自我反思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认知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它弥补了教师难以对众多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满足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提高和发展了承担任务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作为“师傅”的学生也深深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有益于自己成长。这种师徒结对,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班里王莹芬和王晶是一对师徒。王莹芬说:“一次数学老师讲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王晶问我这样的题该怎么解,可是这方面的问题我理解得也不很透彻,于是就按部就班地根据老师上课说的那些步骤重新给王金晶讲了一遍。通过给王晶讲这一遍的过程,我竟然明白了这类题应该怎样做。我弄明白了之后,又开始给她仔细地讲了几遍,通过我讲的过程,她也明白了。

作为师傅的同学在帮助徒弟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行进一步提炼,还可以从对方的错误中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错误,或者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出现同类错误。

二、“一对一”师徒结对帮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围坐的形式,因为学生不是传统的面对黑板而坐,对听讲效果任课教师不好把握。经过再三思考并征求任课老师的意见后,这学期重新调整座位,但是也尽量保持小组的合作性和独立性。

2.六个小组发展已经很不平衡:最团结的小组,组员关系和睦,组内还经常组织小活动;最不团结的小组,时不时闹点矛盾,让我出面解决。成绩最好的组与成绩最差的组期末考试平均分差了近10分。我准备重新分组,先把成绩最好的六个学生选出来,聘任为组长,其余学生按照成绩倒排顺排的方法来分到组里,以保证每组的实力比较均衡。另外把实力相当的同学归为一类,组长和组员进行双向选择。

3.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时候老师很耐心地为后进生讲解一个问题,他不懂;好学生在旁边帮着讲,依然不懂;中等的学生在旁边插了一句嘴,使那个差生茅塞顿开。这件事使我感悟到,好学生和差生之间的距离太大,共同语言较少。所以应该是好学生带中间生、中间生带后进生,因为他们之间最接近。师徒确定关系时要掌握一个原则,最接近原则。

正如德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和探索,我感觉班级分组管理,结合一对一师徒结对帮扶,成效还是蛮大的。我注意了学生在级部和班内的名次,绝大多数学生在级部进步很大。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才能终身受益。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管之见,所做的也只是试行探索。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是千变万化,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向兄弟班级和有经验的班主任取经,不断创新,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