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理清的四个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1

作文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理清的四个关系

李明忠

山东省莱西市店埠镇朴木小学266608

在小学作文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因此需要理清以下四个关系。

一、自主、合作和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作文的探究过程中,要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进行实践丰富人文素养。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的脖子喂米给它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它,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喂鸡如此教学也应如此。只有在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效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小组学习的前提条件,必须要给学生留有独立学习的时间。而且只有自己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小组合作探究打好基础,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让他们有更多的资本去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探究是一个讨论研究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依靠个人的能力很难解决,一定要用集体的智慧才行,慢慢融入集体中去。作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写作能力不是“教”会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还有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引导、启迪。因此在探究性作文中设置合作平台,让学生通过合作将单一的学生生活经历与群体生活经历交流沟通,思维智慧群体共享,彼此取长补短,可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又促使学生形成自我加压、自觉完善、自觉争优的内驱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

二、教师和学生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小学作文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探究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选择问题、评点作文。教师变换角色,作为参与者,教师可发表见解,打开带锁的日记,去融化学生冰封的心灵,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教师应着眼于营造探究的氛围,努力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泉眼,打开他们的期待视野,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来,激活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兴趣。教师是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应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鼓励他们选择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现在的小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知,他们能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本身的素养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学生自控能力弱,不具备自主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若缺少教师的指导很可能会让学生探究的过程变成无效的劳动。在探究作文中教师更像一个主持人,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给予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有个性才有特色,作文的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突出标志。

三、探究与积累

《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写作文就要积累素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是写好探究性作文的基础。因此,学生积累素材首先可与课文紧密相连,如二年级学了《揠苗助长》就引导学生想象,讨论会有哪些故事发生,然后以《禾苗枯死以后》为题写故事。如今小学生的生活极为单调,“家庭——学校”仅保持两点一线的生活节奏,写作的源泉岂不枯竭?因此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生活,丰富素材,而探究性作文更是一条好途径,南海事件、月宫二号、一带一路等都曾是社会焦点,但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对其认识是片面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这些爱国的、团结的素材积累下来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中顺手撵来的素材。梁启超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教会其如何读书。”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和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文章,“多读”也是指导学生写好探究性作文积累素材的一个法宝。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说”的作用。作文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在探究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小学生是“好”说的,可是这种“好”往往会在无意中被教师扼杀掉。因此,让学生多说,哪怕是一件趣事、一部电影,甚至一部卡通片,只要他想告诉你,作为老师就应该是认真地倾听,他们复述的可能不够精彩,不够成熟,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四、过程与结果

教学目标错位,轻重不分,用力一样,既耽误时间又效果不佳,完不成教学任务就是目标错位的结果。这就要求把明确的教学目标放在任务设计的首位,尤其要避免一些如“为活动而活动”、因小失大的错误。按照质量互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结果与过程既互相联系又互为因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具体说探究性学习的结果既是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的过程的起点和开端,或者说是过程的延续。所以过程和结果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的分类。重过程,其实是重探索思维的轨迹,看结果在于测定思维过程的效应,并以此改善思维过程状态,创新往往就在过程与结果的连接中出现。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探究活动过程都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活动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在作文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探讨研究让学生对某事物具有更完整、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了解。既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