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探究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娄磊

娄磊(富锦市第三中学黑龙江富锦1561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7-022-01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往往把握不住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不能将长期动机和短期动机合理运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结合,合理的动机得不到很好效果运用,作为一名教师,合理地运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道德素养。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1)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学习动机。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兴趣会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明确学习动机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循序渐近,因材施教的指导,可以使学生的成绩更上一层楼,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有方向性的指导学生学习。

(3)成就动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不断表扬,让学生富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给予正确的指导,让他在成长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4)交流合作动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团队精神,使学生树立事实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直接导致学习没有动力,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很普遍,在教育教学中试图寻找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中学生目前的学习动机可以划分为两种:这两种学习动机可以相辅相成,可以使中学生制定终极理想,分阶段的建立不同时期的学习动机,分阶段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最终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对间接的长期性的学习动机学生往往关注学习给自己产生的长远影响,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的长期有效动机激励学生,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这时期会慢慢建立,所以他对学习,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其意义不是立即明确的,也不是一节两节课能建立或者是一名教师能帮助形成的,它需要家长和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共同努力,培养他们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这种目标确立之后,也要付出行动,一切理论都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行动起来。另外一种学习动机是近景性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使学生产生直接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直接结果所产生的兴趣,比如有些学生喜欢某一个老师而喜欢学习某一科目,或者能够因为某一老师严厉而努力学习这一科目,或者是因为担任班级干部而努力学习,或者是因为想保持班级第一而努力学习等等,这样的学习动机,不会很稳定,它受学习的兴趣、认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很容易波动,可能维持时间会很短,比如说,当你对某一门功课非常感兴趣是由于对任课教师的严厉,或者是很惧怕,但是如果当这个教师调换之后,有些学生就对这门功课就失去的兴趣,这一类动机所起的作用虽然是暂时的,但它可以起到直接促使学习的效果。

从中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根源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大类,比如有些学生的学习,是由于他对学习的意愿、志向所进行的,在这种动力的促使之下,他非常喜欢学习。例如,有些同学求知欲很强,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这类动机的共同点是:学生抱着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习有着明确的目标,他对学习非常喜欢。比如说,有些学生想当化学家,所以很喜欢化学,他就会努力来学习这门功课,有些学生想当翻译,从而喜欢英语,他就会背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广泛的阅读等等。这些都是内部动机,那么与内部动机相反的一种情况就是外部动机,这种外部动机例如,有些学生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之下进行,他的学习是为避免老师和家长的惩罚,这种学习动机为外部动机,这是有外界因素影响下驱使学生进行学习,这种趋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源泉,这样的学习动机不会很稳定,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成绩会有大幅度下降,这种学习动机会失去学习本身的乐趣,而是获取学习以外的诱因,例如,夸奖,奖励等。

我根据学习动机的强度划分,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有着一种极端现象,例如,有的中学生非常想学习好,买了很多学习资料,在学习中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强度的学习动机下,往往适得其反,学习成绩不会很理想。也有些中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对以后的生活没有憧憬,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没有要求,对于家长和老师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那么它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也可想而知。我们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时段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动机过强的情况下或者动机太弱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1)加强中学生目标教育,使中学生目的明确,那么就无处不能学习,可以从教科书中获取知识,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加以加工,使知识转化,得以升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利用合理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使学生加强知识的获取量,我们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各方面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知识的保有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公民而努力,也可以从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学习的被动性转为主动性学习,让学生的注意力从枯燥的单一教科书学习转移到全面获取知识的过程。

(3)提升教学品质,加强教师自身素养,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知识的方法很重要,让学生在你的指导中感受知识的力量。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小组竞争法,以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竟赛中学习,学习中有收获,收获中有提高,适当的竞赛固然重要,频繁竞赛也可使学生产生反作用。

参考文献:

[2]王颖.浅谈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

[2]刘延凤.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4.